南海南北缘的构造特征对比

如题所述

钟广见 林珍 高红芳 金华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钟广见,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广州市1180 信箱,电话:02082250272,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南海南北缘具有不同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为断陷型盆地;南海南缘则发育周缘前陆盆地、板缘拉张盆地。北缘盆地的沉降以两幕发展为特征,南缘的盆地的沉降以三幕发展为特征。南海北缘盆地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盆地形成时期、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发展期、晚中新世—第四纪盆地成熟期三个阶段;南海南缘盆地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初始盆地形成、晚始新世—中中新世盆地发展、中中新世末盆地遭受压扭改造、晚中新世—第四纪盆地定型期四个阶段。造成南北缘差异的原因是边缘性质不同:北缘为拉张型边缘;南缘北侧是拉张型边缘,南缘南侧是挤压型边缘。

关键词 南海 构造特征 地球物理 盆地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菲律宾海(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金庆焕,1989年),其大地构造受控于三大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相互作用(图1)。由于板块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南海南北缘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特征。本文所指的南海南北缘包括南海南北的陆架和陆坡区域(图2)。它们具有不同的边缘性质:北缘为华南陆块的延伸部分,发育一系列阶梯状拆离断层和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带,属拉张型边缘;南缘北侧是与南海北缘相似的被动边缘,与今南海的扩张有关,主要表现为拉张构造形态,南缘南侧是碰撞边缘(金庆焕等,2001年),与古南海的消亡有关,发育一系列自南向北逆掩的叠瓦状构造,属挤压型边缘。南北缘的地球物理特征明显不一,发育在南北缘的盆地(图2)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演化特征。

1 地球物理特征对比

南海南北缘的地球物理特征差异较大,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剖面上,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各具特色。

1.1 重力异常特征

1.1.1 陆架重力异常特征

北部陆架的空间重力异常具有宽而缓的特点,平面上北部陆架空间异常多呈条带状分布,以负异常为主,走向NEE向或EW向。在陆架与陆坡的过渡带出现北正南负的伴生异常。此类异常在平面上呈NE走向,形态不规则,强度大小不等,大致沿区域构造线展布。布格重力异常值与空间重力异常值接近。

图1 南海及周边大地构造图

Fig.1 Tectonic ma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djacent rejoin

南部陆架的空间重力异常是以正异常为主,异常强度较北部陆架高。布格重力异常值均为正值,由南至北异常值逐渐递增。在陆架北部边缘存在重力梯阶带。平面上,南部陆架比北部陆架重力异常值普遍增高。空间、布格重力异常均以正异常为主,走向以NE、NW向为主,在南部陆架北部边缘均形成密集梯阶带,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走向东部为NE向,西部为NW向,并且梯度带东部布格重力异常值大于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

1.1.2 陆坡重力异常特征

东沙群岛一带的空间重力异常以正值为主,空间重力异常与海底地形同步起伏变化。布格重力异常均为正异常,由西北向东南布格重力异常值逐渐递增。

珠江口盆地南部、琼东南盆地的空间重力异常以宽缓的负异常值为主。西沙海槽对应空间重力低。珠二坳陷与西沙海槽一带对应宽缓的高幅度布格重力正异常。珠二坳陷与西沙海槽一带对应宽缓的高幅度空间重力负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均为正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值的变化趋势是由陆坡向海盆逐渐递增,布格重力异常与海底地形呈镜像关系。

南薇西、北康、曾母盆地反映的空间重力异常以低幅值的正负变化异常为主,异常曲线呈波浪状,局部受地形影响呈山峰状,北康盆地东部对应局部重力高。曾母盆地空间重力异常反映较平缓,而南薇西、北康盆地空间重力异常变化则相对较大。布格重力异常值为正异常。

图2 南海主要沉积盆地分布示意图

Fig.2 The sketch map of the sediment basin in South China Sea

南沙海槽的空间重力异常均为负值,受槽底海山影响对应局部空间重力高。布格重力异常均为正值。海槽东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值较西南部大。平面上,空间重力异常呈NE向展布,在槽的两侧有北缓南陡的异常梯阶带。

礼乐盆地的空间重力异常以高幅度变化正负异常为主,并且正异常强度大于负异常强度。布格重力异常均为正值,礼乐滩周围布格重力异常值较小。平面上,空间重力异常是整个南海区内最高区,重力高周围多围绕重力低负异常。空间重力异常总体走向呈NE向。在礼乐滩北缘是一条非常陡峭的重力梯阶带,滩体北缘重力高正异常与其北侧重力低负异常形成典型的“重力边缘效应”异常。

1.2 磁力异常特征

南海北缘陆架、陆坡以波状起伏异常为特征。该类异常多为水平方向排列多个磁性地质体,或横向磁性不均匀,引起磁场互相干扰叠加的综合反映。特点是波长长,水平梯度小。

东沙群岛、礼乐滩一带以尖峰状及剧烈跳动的异常为特征。该类异常波长短,变化幅度大,存在埋藏浅的强磁性物质。

南海南缘的曾母盆地一带以宽缓磁异常为特征。该类异常以宽缓负异常为主,波长较长,幅度起伏缓,水平梯度小,次级干扰少。ΔT多在50~100 nT之间变化,一般反映磁性体埋藏深、磁性较强的地质体。南沙海槽以两翼近乎对称异常为特征,该类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异常两翼近乎对称。

1.3 南北缘剖面综合地球物理特征

重力场的变化与一定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下物质分布有密切关系,影响重力异常的因素包括海底地形、沉积层厚度与基底起伏、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重力作用。在陆架区,水深较浅且变化不大,地形作用较小;在陆架外缘区,地形变化较大,重力异常受地形影响较大;在深水区,地形变化一般不大,地形影响较小。磁力异常主要是磁性基底和岩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构造作用的反映,如沿断裂生成的岩体,磁力异常既反映了岩体,又指明了断裂的存在。

从北缘剖面A的磁力异常特征看(图3),磁力异常在±200 nT间波动。北缘剖面A穿越的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磁力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局部波动;剖面A穿越的台西南盆地潮汕坳陷磁力异常也以负异常为主,局部波动剧烈;而剖面A穿越的东沙隆起的磁力异常以正异常为主,异常梯度不大。磁力异常与构造区划有较好的对应性。东沙隆起的磁力异常梯度变化不大与下部磁性基底较稳定有关。

图3 南海北缘剖面A综合解释图

Fig.3 Integrated section A in north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从剖面A的重力异常特征看(图3),重力异常在-10×10-5m/s2~+80×10-5m/s2间波动。布格异常以正异常为特色,从剖面A沿西北向东南异常值逐渐增大,与区域地质背景不一致,这可能与校正参数有关。布格异常仍可对应构造单元划分为三部分,对应珠一坳陷的部位其异常波动较大,与珠江口盆地的基底起伏大和基底断裂有关;对应东沙隆起部位的异常梯度很小,表明隆起部位物质差异性小,断裂活动弱,与地震反映的面貌一致。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在珠一坳陷以负异常为主,与布格异常一样有一异常波动,也是与珠江口盆地的基底起伏大和基底断裂有关。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在东沙隆起与潮汕坳陷交界处梯度明显加大,反映两者下部物质的差异。

从剖面A的莫霍面特征看,从陆架向陆坡,莫霍面的深度是逐渐抬升,由约27km过渡到约23km。在东沙隆起上莫霍面比较平坦,而在珠一坳陷和潮汕坳陷上莫霍面均有一定的起伏,这表明由地震资料所做构造解释与莫霍面特征吻合。

图4 南海南缘剖面B综合解释图

Fig.4 Integrated section B in south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从剖面B的磁力异常特征看(图4),磁力异常在-200~+50 nT间波动。剖面B穿越的南薇西盆地磁力异常北部以负异常为主,南部出现正异常,局部波动;剖面B穿越的北康盆地磁力异常也以负异常为主,异常梯度较大;剖面B穿越的曾母盆地磁力异常也以负异常为主,异常起伏较小;而剖面B穿越的南薇滩隆起的磁力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异常梯度不大。磁力异常与构造区划有较好的对应性。磁力异常在南薇西盆地的局部波动推测与地震反射解释的两个岩体的活动有关。南薇滩隆起的磁力异常梯度变化不大与下部磁性基底比较稳定有关。

从剖面B的重力异常特征看(图4),重力异常在-20×10-5m/s2~+160×10-5m/s2间波动。布格异常以正异常为特色,异常值大,沿剖面B异常值在中部有明显增高,两侧降低,对应莫霍面的隆起;在南薇西盆地异常有波动,与地震解释的断裂活动有关。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在南薇西盆地以正负异常为主;与布格异常一样也有异常波动,地质作用与布格异常一样。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在曾母盆地以近0异常为特色。而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在南薇滩隆起和北康盆地以负异常为主,反映两者下部物质与南薇西盆地和曾母盆地的差异。

从剖面B的莫霍面特征看,由近约18~21km间波动,变化幅度不大,呈两边深中间浅的特征。莫霍面的抬升部位对应地震解释的南薇西盆地的南部坳陷,南薇西盆地的形成与软流圈的隆升有关。

2 地质构造特征对比

2.1 地质构造特征

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台西南盆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壳厚度逐渐减薄。西部琼东南盆地地壳厚度达22km,到东部的台西南盆地减薄为16km;珠江口盆地北部地壳厚度24km,南部地壳厚度16~18km。新生界具有明显的双构造层特点,古近系与新近系的构造特征迥然有别。下构造层(古近系)断层发育,地层褶皱变形,形成一系列地堑、半地堑或箕状坳陷;上构造层(新近系)断层稀少,构造平静。自西向东,下构造层逐渐减薄,上构造层逐渐增厚。

南北分带、东西分块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构造特征之一(龚再升等,1997年)。无论是整个南海北部区域,还是单个盆地,这种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特征均有明显表现。区域上,自北向南,隆起区与盆地相间分布、近EW向延展,分别是粤桂隆起区-万山隆起区、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海南隆起区-神狐暗沙隆起区、琼东南盆地-西沙海槽盆地-双峰盆地-笔架盆地、西沙-中沙隆起区;盆地内部,自北向南,隆、坳相间分布,NEE向带状延伸,如珠江口盆地的珠一坳陷-珠二坳陷、番禺隆起、珠三坳陷,琼东南盆地的北部坳陷、中部隆起、中央坳陷、南部断坳。

南海北缘构造线的展布方向,可划分为3组构造,即NE向、NW向、近EW向。NE向构造最为发育,密度最大,发育较早,是控制南海北部构造格局和地形轮廓的主体断裂,该组断裂继承了中生代的区域构造线方向,至白垩纪末~第三纪初才转化为明显的张性活动;NW向断裂晚于NE向断裂,规模较小,一般只作为二级以下构造单元的边界,多具走滑平移性质,多数切割了NE向断裂,是在地壳拉张过程中配套形成或在后期菲律宾弧与华南大陆斜向碰撞产生的;近EW向发育较少,常交于NE向断裂,并与NE向断裂归并,一般认为该组断裂与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南海海盆的第二次大规模扩张有关。

南海北缘的地震剖面显示,盖层断裂全为正断层,且大多数断层向坳陷或凹陷的主体部位呈阶梯状断陷,断裂旁侧的沉积厚度受控于这类断裂,说明这类断裂多属于新生代同沉积断裂,尽管其中有些断裂是沿袭前新生代老断裂重新活动的结果,但在新生代的断裂活动表现了以张性为主的特征,与中生代的挤压性断裂特征截然不同,因此,应属于拉张型大陆边缘构造。

南海南缘的南薇西盆地、北康盆地、曾母盆地、南沙海槽盆地、文莱-沙巴盆地和礼乐盆地,总体沿南海南部边缘的南沙陆架、陆坡区海域呈EW向分布,其板块作用方向多变、构造变形复杂。

曾母盆地与南薇西盆地、北康盆地间以廷贾大断裂为界,在地震剖面上有清晰的反映。根据区域资料分析,断裂两侧分属于不同的地块,断裂南侧为曾母地块,来自印支陆块,新生代盆地基底为轻微变质的中生代地层,断裂北侧为南沙地块,来自华南陆块,新生代盆地基底为下古生界甚至元古界,因此,整个南海南缘陆坡区均为减薄了的陆壳。

南海南缘新生代地层构造特征均总体表现为三个构造层的特点。下构造层指古新世—中始新世发育的地层,以过渡相和海相沉积为主,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反向正断层常与正向断层构成伸展斜坡式断陷。中构造层为上始新统—中中新统,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相沉积,断层发育,变形强烈,构造层顶部地层遭受剥蚀,局部构造发育。上构造层为上中新统—第四系,三角洲、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发育。

南海南缘的构造线展布方向在南、北部明显不同。南部的曾母盆地主要可见NW向—近EW向构造,并构成盆地的主要格架,控制着二级以下构造单元的划分,断裂规模大小不一;NE向断裂次之,多为倾向断层。北部的南沙地块总体可见三组构造线,即NE向、NW向、近SN向,其中NE向构造最为发育,断裂密度较大,形成时间较早,呈雁行斜列,属于新生代盆地的主体构造;NW向、近SN向断裂形成较晚,相对发育数量少,但规模一般较大,具有左旋平移特征,常切割NE向断层。

南海南缘的断裂力学性质多样,张性、压性、剪性兼而有之。NE向断层多数属于张性的正断层,并对新生代早期沉积具有控制作用;位于南沙海槽南缘的NE向断裂带,断面倾向SE,南侧向北仰冲,北侧向南俯冲,浅部发育多条同倾向逆断层,向深部汇入同一个主滑脱面,剖面上单个断层呈上陡下缓的犁式形状,整体又表现为叠瓦式逆冲组合,属于典型的挤压性逆冲断裂带;NW向、近SN向断裂平错先期的NE向构造,应属于走滑剪切性断裂。

2.2 盆地沉降史分析

从沉降速率及沉降量的变化看(图5),珠江口盆地沉降史的发展分为两幕:第一幕为古新世—中新世,在这段地质时期内,盆地沉降经历了剧烈沉降—稳定沉降—缓慢沉降的全过程,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在这一幕早期(古新世—始新世),盆地受神狐运动的影响,沉降速率很大,沉降量剧增,其最大总沉降速率为360m/Ma,构造沉降速率最大为200m/Ma,该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在盆地沉降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中期(渐新世),盆地沉降速率明显降低,其总沉降速率为100m/Ma,构造沉降速率为35m/Ma,盆地非构造因素形成的沉降明显增多,盆地进入稳定沉降阶段,其沉积可能处于过补偿状态,物源丰富;晚期(中新世),盆地缓慢沉降,沉降速率再度降低,总沉降速率最大为36m/Ma,构造沉降速率为10m/Ma,盆地非构造因素形成的沉降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二幕为上新世—第四纪,盆地进入区域热沉降阶段,沉降速率增加,总沉降速率增加到160m/Ma,构造沉降速率增加到65m/Ma,盆地构造沉降速率虽然增加,但仍没有占据主导沉降地位。盆地坳陷带构造沉降速率的这种变化说明盆地早期构造运动剧烈,而中、晚期构造活动趋于平缓。

图5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沉降史图

Fig.5 Map of the subsiding history of Zhuer depression Zhujiangkou basin

曾母盆地从沉降速率及沉降量的变化看(图6),其构造沉降曲线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特征,其沉降速率的变化可分为三幕。第一幕为为古新世—中始新世末期,该幕主要特征为构造作用在盆地沉降中占主导地位,构造沉降速率在总沉降速率中所占比例超过50%,其总沉降速率约为160m/Ma,构造沉降速率为95m/Ma。第二幕为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末期,盆地经历中始新世末期的缓慢沉降之后,沉降开始逐渐加大,其主要特征是构造沉降在总沉降中的所占比例逐渐减少,非构造因素引起的沉降不断加强,总沉降速率最大可达到330m/Ma,构造沉降速率增长不大,约为62~100m/Ma。该时期非构造因素引起的沉降成为盆地沉降作用的主体,盆地沉降速率大,沉积速度快。第三幕为晚中新世—第四纪,该时期为盆地区域盖层的发育阶段,总沉降速率再度有所上升,最大约为420m/Ma,构造沉降速率最大为120m/Ma,沉积物巨厚。

图6 曾母盆地康西坳陷沉降史图

Fig.6 Map of the subsiding history of Kangxi depression Zengmu basin

2.3 盆地发育演化特征

2.3.1 南海北缘盆地演化特征

南海北缘的陆架地堑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莺—琼盆地区,其演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古近纪盆地形成时期(古新世—始新世)

由于受到太平洋运动——即神狐运动的影响,地壳应力由NW-SE向挤压转为NW-SE向拉张,因此南海北部在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NE向或NEE向断裂和彼此相间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了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的雏形。其中珠江口盆地、莺—琼盆地区远离古南海,盆地内部充填了大量河湖相沉积,而台西南盆地和礼乐盆地当时为古南海边缘盆地,从中生代晚期即被海侵,因此沉积了滨海和浅海相碎屑沉积物。

盆地发展期(渐新世—中中新世)

受南海中央海盆扩张的影响,本区普遍下沉,海平面上升,使得早期盆地一些分割的小断陷连成了一体,而礼乐盆地因为海盆扩张的缘故,从华南陆块上裂离出来,向南漂移。各盆地沉积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陆相逐步过渡到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多次海侵形成了多套不同的沉积组合,发育类型各异的生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和保存。中中新世末期,受东沙运动(或万安运动)的影响,发生区域性海退,盆地相对隆升,部分地区遭受剥蚀,沉降、沉积速率明显降低。

盆地成熟期(晚中新世—第四纪)

中中新世末期的区域性挤压应力场到晚中新世逐步进入应力松弛状态,海平面下降转变为海平面上升,由区域性抬升进入了区域沉降阶段,盆地及其周围大部分以稳定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为主,无固定沉积中心。

2.3.2 南海南缘盆地演化特征

南海南缘的南薇西盆地、北康盆地和曾母盆地,这些盆地共同的特色是盆地边缘大型走滑断裂发育,盆地的演化受到走滑断裂的控制和改造。

初始盆地形成(古新世—中始新世)

在神狐运动(或称礼乐运动)的作用下(姚伯初,1998、1999年),南海西部和西南部也产生了一系列NE向地堑、半地堑,形成了中建南盆地、万安盆地、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的雏形。而且随着西婆罗洲地块的逆时针旋转,使古南海洋壳俯冲消减于西婆罗洲地块之下,曾母地块随古南海洋壳的俯冲而最终与西婆罗洲地块拼贴,曾母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形成初期,物源丰富,盆地内沉积了陆相粗碎屑沉积物。

盆地发展(晚始新世—中中新世)

晚始新世时期,受西卫运动的影响,西南海盆扩张,南沙地块(包括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等)从华南陆块中分离出来,向南漂移,同时盆地发生大规模沉降,沉降速率很大,形成了巨大的可容纳空间,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沉积物,是盆地烃源岩的最主要发育时期。形成了盆地的断坳发育阶段(曾母盆地为前陆坳陷阶段)。

盆地遭受压扭改造(中中新世末)

盆地边缘的南海西缘断裂、廷贾断裂在中中新世末期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即万安运动),在南海陆缘形成了扭压应力场,其内的各盆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压扭改造,形成了区域不整合面,古新统—中中新统地层褶皱隆起,形成了反向正断层,并遭受剥蚀。下中新统—中中新统部分地层发生顺层滑脱,形成规模较大的揉皱,剥蚀破坏现象非常明显。在曾母盆地还形成局部构造反转和泥底辟刺穿等改造现象。

盆地定型期(晚中新世—第四纪)

即区域沉降阶段,也是区域构造状态再次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南海发生区域性大沉降,盆地沉积主要以填平补齐、席状形式披盖全区,褶皱变形基本消失,断裂活动明显减弱,大部分断层停止活动,岩浆活动局部活跃。

3 结论

中生代末期—新生代早期,太平洋板块对华南陆缘的俯冲停止,结束了华夏陆缘的演化,持续长期的NW-SE向区域挤压应力场发生松弛,转化为NW-SE向拉张(即神狐运动或礼乐运动),拉开了陆缘拉张的序幕。地壳上部承袭华夏陆缘断裂体系,由压性或压-剪性断裂转变为张性、张-剪性断裂,基底断陷从大陆一直延伸到现代南海的北部陆架、陆坡地区,形成了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区、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等初始盆地,部分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等)继承早白垩世断陷发展。同时由于曾母地块与华南陆块之间发生左旋扭动,曾母地块向南推移,而西婆罗洲地块的逆时针旋转,使得古南海洋壳俯冲消减于西婆罗洲地块之下,曾母盆地由此开始形成。西卫运动导致西南海盆扩张,南沙地块(包括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等)从华南陆块中分离出来并与曾母地块拼接。南海南北缘间的这种大地构造差异导致了南海南北缘具有不同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

南海北缘为拉张型边缘,新生代以断陷作用为主,发育了一系列断陷盆地,盆地的沉降以两幕发展为特征,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盆地形成时期、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发展期、晚中新世—第四纪盆地成熟期三个阶段。

南海南缘是挤压型边缘,新生代以走滑作用为主,发育了周缘前陆盆地、板缘拉张盆地,盆地的沉降以三幕发展为特征,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初始盆地形成、晚始新世—中中新世盆地发展、中中新世末盆地遭受压扭改造、晚中新世—第四纪盆地定型期四个阶段。

参考文献

龚再升,李思田等.1997.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

金庆焕,吴进民,谢秋元.2001.南沙西部海域沉积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金庆焕.1989.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

姚伯初,邱燕,吴能友等.1999.南海西部海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新生代沉积.北京:地质出版社

姚伯初.1998.南海新生代的构造演化与沉积盆地.南海地质研究,(10)

Comparison of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 between north margin and sou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Zhong Guangjian Lin Zhen Gao Hongfang Jin Huafe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The tectonic and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s different in the north margin and sou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Neozoic basins developed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fault basins;Foreland basin and pull-apart basin were developed in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basin’s subsidence of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characterized with two screens,however the basin’s subsidence of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characterized with three screens.The basins of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d undergone forming stage during Paleocene to Eocene、developing stage during Oligocene to middle Miocene、growing up stage during late Miocene to Quaternary;The basins of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d undergone forming stage during Paleocene to middle Eocene、developing stage during late Eocene to middle Miocene、growing up stage during late Miocene to Quaternary;rebuilding stage by pressing and twisting during end of middle Miocene、rowing up stage during late Miocene to Quaternary.The reason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argins is that they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continental margin:the north margin is a rifting margin;the north part of the south margin is a rifting margin,but the south part of the south margin is a pressing margin.

Key Words:South China Sea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Geophysics Basi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