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11-21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求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诗句
《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2个回答 2020-11-21
1、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诣徐卿觅果栽》 。
译文:草堂的花很少,想要再栽点,绿李与黄梅都可以。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译文: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深刻!

3、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出自:唐朝王建《寄旧山僧》。
译文:猎人拿箭猎大雁,渔家直接用竿钓鲜鱼。
4、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译文: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黄昏后的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赏析:“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
5、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译文: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第3个回答 2020-11-21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宋朝朱熹《水口行舟》
2020年的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并非单纯只是一句口号和宣传,是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的。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毁坏生态,破坏资源,但与此同时,人类不可避免的受到自然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上古的时候,人类就意识到了无限制的开发自然,带来的后果,一个地方自然资源的殆尽,不仅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更毁灭着人类生存的空间。所以自古就反对竭泽而渔,伐林殆尽。在社会相对平静的时期,帝王和百官率先做表率,祭祀山神以及自然之神。上古大禹时期,在治水的同时,春季进行禁山,夏季进行休渔,以保证一年四季山水有均衡的产出,在保护人们的供给的同时,长久保护着自然资源。
摄影师:旅行,地点:湖南郴州小东江。这里的水温常年十几度,所以海鲜很美味,到这里可以去吃
春秋时代的孔子更提出了,钓鱼不要使用大网,射鸟不要射巣中的鸟。在悲悯的情怀下,节制的捕杀野生动物。
而孟子更将动物拟人化,说有良心的君子,看到小动物们,见到它们的生,不忍心看到它们的死,听到它们的声音,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应该远离厨房屠宰这样的事,以保证心地的善良。
而古代的君主,敬天法祖,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君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这个人包括了对待自己的子民,对待子民之外的生物,对,在生物之外的山川树木,以及所有的环境。
古代也一直提倡绿化。早在1400多年前,雍州刺史韦孝宽,就在官路上种树,一来可以用作里程记载,二来是因为树木可以固定路基,达到轻松养护的作用。这种做法在隋唐发扬光大,隋炀帝开凿运河,沿岸遍植杨柳,其实不单是为了美观,柳树的固堤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到现在都是江河重要的抗洪树。
而唐朝则将植树法律化,所有的官路驿道必须种树。一个地方的山水风貌,也代表着一个地方官的政绩。所以才有柳宗元满城种柳,白居易率领农民在荒坡上种植桃李梅杏。
宋朝的诗人官员苏轼,陆游,辛弃疾,杨万里,都特别的喜欢花木。这其实也是有一个大氛围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在爱护自然中得到了回报。农民们收获了果实,环境得到了最大的改善,拉动了绿色经济,比如赏花,旅游,还有山林特色产品。丰衣足食,绿水青山,太平盛世的象征。
现代的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