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的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应对外在环境挑战的信念。

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般的人格特质,而是某领域特定的概念。

在不同领域中个体所持有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自我效能感通常被看成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指自我效能感在具体任务领域的体现,如管理自我效能感等。然而,有学者则认为,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状态,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特质。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的信心或信念,是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主客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扩展资料;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于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人在特殊情景下行为动机的产生原因。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自我效能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4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迄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5-08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迄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
第4个回答  2020-01-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