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什么又叫“明妃”?

“明妃”与王昭君

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因称王昭君为明妃。王昭君(前51年-前15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和亲女性,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汉甘露三年(前51年),出生于蜀郡秭归县的一个山村,父亲名王襄。这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来长安朝见汉帝,成为第一位到汉廷朝见的单于。

元始二年(2年),王莽掌握汉廷朝政,经以王太后名义,赏赐乌珠留若鞮单于,令其送昭君长女须卜居次返回长安,进宫服侍王太后。初始元年(8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次年更换单于玺,改授新匈奴单于章,匈奴因而遣将兵众万骑屯兵塞下,匈奴与新朝将启争端。天凤元年(14年),须卜居次夫妇劝单于议和,新廷派昭君侄王歙为和亲侯。二年,议和成立,莽改匈奴为恭奴,单于称为“善于”,赐以印绶。

扩展资料:

西汉到元帝,国势已日趋转弱,因而汉匈得以维持了友善信赖关系,于昭君出塞后的数十年间,是由于和亲提供的生养契机。呼韩邪单于结束了匈奴多年的战乱,并寻求附和汉廷,也学习汉人的典章制度,对于双方交流建立良好的基础。

所以后代诗人赵介认为昭君出塞的功绩,不输于名将卫青霍去病。昭君和亲,于民族间团结和谐的促进,作出伟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昭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说起中国四大美人,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她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昭君主动提出和亲,后来先后嫁给了匈奴王父子。

在中国很多关于昭君的诗句里,都称呼王昭君为“明妃”这有什么缘故吗?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她。原来,在昭君出塞之前,汉元帝一方必须要提高昭君的地位,联姻自然需要至少在品级上可以匹配的了。

而王昭君是由民间选拔出来的,昭君不是皇室支系,不能封她为翁主、公主,于是便只能按她具有“光明汉宫”的美丽和代表汉皇光照匈奴的政治使命赐封她为“昭君”。关于“君”这个称呼有时候也是可以赐给女子的。

在先秦时候本有封号曰“君”,如孟尝君、春申君,后又可以以“君”号封赠妇人。西汉有赐封女子为“君”的惯例,比如说汉武帝曾经封其同母异姓的大姐为“修成君”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

《说文》曰:“昭,日明也。”太阳明亮辉照谓之昭。“昭君”者,汉皇光照匈奴的象征也。这便说明这场和亲对汉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匈奴王得到昭君后非常的开心,按照制度封“王昭君号宁胡阏氏”。

当时的“昭君”与“宁胡”其实都是那种政治含义丰富的称号。昭君肩负着的是两个国家的使命,他的封号是两个的君王达成的共同协议,表达了他们当时愿意和平共处的心情,是双方政治意图的对应。

昭君既然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大概汉君王将她送出去时也会扼腕叹息吧!如此美人失去了岂不可惜?后来的历史向我们证明了昭君出塞是当时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昭君也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王昭君为番汉两家带来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安宁与光明。为当时的百姓作了很大的贡献,让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后来到了晋朝时,为避晋太祖(晋武帝)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汉元底竟宁元年(前33)被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由于西晋时避文帝司马昭的名讳,因此改称“明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5-09
 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王昭君南朝梁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宋王安石《明妃曲》:“ 明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郭沫若 《东方集·再出夔门》诗:“ 屈子衣冠犹有冢, 明妃脂粉尚流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