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建筑风格?

如题所述

清净澄湛,彩云传辉

大观楼人鸥情

在大观楼郁金香花海中尽情地游乐

大观楼在过去被称为“近华浦”。早年,滇池水位很高。宋元时,大观楼一带还是波涛滚滚。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的大观楼一带才渐渐露出水面,成为小岛,但周围仍是一片水乡泽国。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故称“近华浦”。近华浦在明末清初,仍是一片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联成一片。

大观公园里的游船

近华浦门楼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统治云南时,疏挖了小西门至近华浦草海的河道,以便把滇池沿岸的粮食运进城内,这条河当时称为运粮河,即今日的大观河。

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廿一年(公元1682年)。湖北乾印和尚在近华浦始创一寺,称观音寺。乾印和尚在寺里讲《妙法莲花经》听者较多,来往不绝。从此,这里成了昆明近郊的名胜之一。

大观楼的由来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巡抚王继文路过此地,见这里湖光山色优美,视野开阔,于是大兴土木,挖地筑堤,种花植柳,兴建了大观楼及周围建筑。大观楼原为二层,因面临滇池,登楼四顾,景致极为辽阔壮观,故名为“大观楼”,并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原来的2层建为3层。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咸丰帝询问云南景物,侍讲学士何云彤推荐了“大观楼”,咸丰帝随即钦赐“拨浪千层”匾额,至今还挂在大观楼上。历史上,大观楼曾两度遭到兵火和大水毁灭,最后,由总督李毓英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命住持和尚重修,保留至今。

山水凭栏望,果然一大观

大观楼建成后,其多姿秀逸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登临,饮酒赋诗。乾隆年间,昆明寒仕孙髯一扫他人俗唱,写出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蕴的一百八十字长联,由昆明诗人、著名书法家陆树堂书写,刊刻后悬于大观楼前,不少人为之叫绝赞赏,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自长联一出,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大观楼也就名闻遐迩了。

一池荷叶报秋韵

近华浦门楼是琉璃飞檐的八角亭阁,“近华浦”三字用大理石镶刻。门楼上有一副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上联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一诗,在此,我们引用其意,对游者们说:若要观赏五百里滇池的壮丽气势,就在此“泊舟”上岸登楼,尽情观赏吧!

柳枝千条拂春水

进入近华浦,就置身于一片园林景色中。曲径游路旁,花草树木四时争艳,小椅、长廊与山野风光有机结合。眼前的“彩云崖”,借用中国园林造景艺术中的“障景法”,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绕过彩云崖,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五百里滇池跃入眼底。

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前,180字长联映入眼帘:“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

大观楼旁伫立着孙髯翁雕像

夏芙蓉,三春杨柳。

大观楼长联书就后,由昆明书法家陆树堂用行书刊刻,挂出后此楼的名声大振。1857年,大观楼与长联俱毁于战火,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马如龙重修大观楼。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立长联,由白族诗人赵蕃楷书,刊悬至今。

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

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775年,名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原籍陕西三原。其父到滇任武官,遂随父留居昆明。他幼年时就以诗文著名,博闻强记。因愤恨于科举进场搜身,从此终身不应科举。中年后家道中落,寄居昆明圆通寺咒蛟台,因此自号为蛟台老人,因其居住的庭院中有万株梅花,自称为“万树梅花一布衣”。以卜易和卖药为生,生活穷困潦倒。

大观楼长联书就后,由昆明书法家陆树堂用行书刊刻,挂出后此楼的名声大振。1857年,大观楼与长联俱毁于战火,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马如龙重修大观楼。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立长联,由白族诗人赵蕃楷书,刊悬至今。

百花吐艳盆景园

大观楼的盆景也别有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8
古朴典雅的风格,突出反映了昆明古典园林的建筑特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