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的意思

如题所述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的意思为: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出处:清·刘开《问说》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白话释义: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开是清朝桐城派诗人。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

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

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

他的散文明白晓畅,动宕恣肆,才气俊逸。其诗文多反映贫民疾苦,暴露官场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如《食蕨叹》写道:“昔闻力田能免饥,今见老农愁不死。

出门回望面石灰,十户七闭三半开。亲里相见各无语,但问何处多野菜。”早年曾游历广东、浙江、泰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写下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文章简介: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

“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

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

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2

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一、原文:节选自 清 刘开《问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二、译文: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开(?—148年),汉章帝第六子,其母申贵人,永元二年(90年)封为河间王,分分乐成、勃海、涿郡三郡为国。延平元年(106年)就国。148年去世,谥号为孝王。汉桓帝以后的东汉皇帝均为其后代,故被追尊为孝穆皇。

二、写作特点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4

意思是: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出自清朝刘开《问说》(选自《孟涂文集》),原文选段: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扩展资料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问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真理不止掌握早少数人手中,只要下功夫学,人人都可以成为学者。学习的过程又怎么能缺少请教呢?学习不只是要思考,也要勤于发问,如此方能进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6-15

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出处:清代刘开《问说》

原文节选: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必犯错误。圣人不知道的,普通人不一定也不知道;普通人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周礼》(说),朝堂之外(来)询问人民(对朝政的看法),国家大事也询问了平民。所以高贵的人可以问地位低的人,道德能力高的人可以问道德能力低的人,老年人可以问年轻人,只考虑道德知识的成就罢了。


扩展资料:

写作特点:

无论是在命题、意图、论证方法还是语言风格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者的异同可以比较。

这两篇文章都敦促人们谦虚地向各种各样的人学习。但观点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在提出《师说》第一部分的论证后,反复运用正反比较的方法,对论证进行了清晰的论证。《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如此。区别在于《师说》有很多对比对象,而《问说》只有一个对比对象,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就语言风格而言,这两篇文章都非常简单。在句型的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重交错使用整齐的对句和灵活的散文,并交替使用得失均匀、零散连贯,以达到兴衰、气势恢宏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问说》的共同语言特征。有一些疑问句和谈话句,甚至在结构和意义上都与《师说》中的一些句子相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问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无止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