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为什么浪迹天涯

急!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人称“曲状元”、“马神仙”,河北东光人。与关汉卿,白仁甫,王实甫(一说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大约是生于宋理宗宝祐四年,卒年约在元英宗至治元年以后,享年七十岁左右。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屈原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中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散曲后人辑为《东篱乐府》。
马致远散曲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多样化,题材广泛,主要包括写景、叹世(感叹世情)、咏史、言情之作,甚多怀才不遇的感叹,愤世嫉俗的呼声。他有隐居乐道的避世思想,隐逸生活成为重要题材。
马致远散曲风格以豪放为主,也有闲适恬静,清丽细密的作品,和幽默而辛辣的讽刺,能就各种题材表现不同的风格。
马致远长于描写自然景物,情景高妙自然,注重敷彩设色,语言本色生动,凝炼优美,善用比喻,并喜用诗词少有的“鼎足对”(即三句相对)。
马致远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盛誉,剧中曲子在艺术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作曲作白,喜欢引书用典,部份作品精神脱离现实,宣扬宗教迷信思想,流露出读书人的失意与愤慨。
作品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4
怀才不遇的感叹,愤世嫉俗的心声导致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
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第2个回答  2013-04-24
因为: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

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 马致远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第3个回答  2013-04-23
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所以有了“二十年漂泊生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