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辨伪?以及鉴定象牙制品年代

如题所述

对于象牙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观察象牙本身的颜色和断裂纹。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表皮都会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开始泛黄,再由淡黄逐渐变成姜黄、深黄,直至浅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还往往深浅不一。伴随着色泽的变化,有的器物表面,还会出现一根根短头发丝样的浅纹,我们称之为“雀丝”。牙器的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长,进而就会表现出裂纹。作伪者做旧的象牙器物,表皮有色却无光,无包浆,雀丝的裂痕亦不自然,嗅之,有一种烟呛味。
二、从雕刻品的艺术风格来判别。如清初雕刻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遗风。由于深浅刀法并用,圆浑而挺拔,衣着线条下垂而坦然,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近代仿制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也软弱。
三、注意旧料新雕。所谓“旧料新雕”,就是用旧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旧的牙器有损坏,取其一部分改头换面,用来充当古代的牙雕制品。对此,我们可以从材质、工艺两个方面做出鉴定。
四、款识辨析。关于款识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伪方式,还应该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对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硕,他的书刻不仅清新秀丽,且气势连贯,像是一气呵成。目前,于硕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运刀偏直,笔画粗细一致,与真迹有很大区别。

象牙雕常见的作伪方法
我们在市场上,常常会看到一些故意做旧的象牙雕刻品,其材料本身是象牙,但是新象牙,为了冒充旧牙雕,作伪者通过各种手段,使新象牙牙色变得旧黄,以期假冒古董而获取厚利。常用的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将新象牙沉浸在浓茶水中加热,或置于咖啡汁中浸泡数周或数月之久。
二、将象牙制品浸泡在松节油中,在阳光下曝晒三四天。
三、将新象牙放在烘炉和冷冻柜里交互烘烤和冻结,使之热胀冷缩过度而产生裂痕,冒充古旧象牙的自然裂缝。
四、置于烟中熏烤,使新象牙的颜色与旧象牙的相似。经烟熏后,某些易挥发的类似焦油一样的物质便均匀地粘附在新象牙的表面。但用这种方法作伪,其色泽可以被沾有汽油或酒精等有机溶剂的布擦掉,假色擦去后,依然保持着新象牙原来的自然色泽。有时,用低劣手法作伪的颜色,还可以被温水和肥皂水洗去。民国时期,曾流行用染料来染色,以达到做旧的目的。被染色的象牙,整体颜色都均匀一致,然而随着年代而自然变旧的象牙颜色,其最暴露于外的部分,显得更暗一些。
所以,在鉴别牙色时,我们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内部,观其色泽老化的变化程度与表面是否一致。经人工染色做旧的象牙,一般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将器表和内部深处的色泽做成两样,而自然老旧变色的象牙却有此方面的差异,这就为我们鉴别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黄还是人工做出来的,提供了一个标识。

鬼斧神工的象牙球  
因商贸的需求,民间艺人仿自石雕,创造了镂空雕花、专门用作观赏的象牙球。这种象牙球交错重叠,玲珑精致,表面刻镂着各式浮雕花纹。球体从外到里,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外观看来只是一个球体,但层内有层。其中的每个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同一圆心。并且象牙球里外每一套球均雕镂着精美繁复的纹饰,有百花、龙凤及山水人物等数种。球与球之司相互连接,雕刻外层球体表面较易,但刻镂内层许多球体时,因施工空间的限制,很难,所以象牙球工艺会让人感到技巧的奇特和玄妙,这种球被称为“鬼工球”。到清乾隆时期,有了更大发展。起初广州牙雕艺人借鉴石狮口中含珠的镂雕形式,经过细心的设计与钻研,并加以大胆的想像和巧妙的手艺,用象牙材料创作了球内套球的新花色。象牙球从开始的1层,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再到清末已达到25或28层,目前最多能刻至42层,确是我国象牙雕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

象牙微雕与“南于北吴”  
象牙微雕艺术在中国由来已久,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当时已有高不盈寸的立体微雕。从清代起象牙微型雕刻开始多见,并涌现出许多微雕名家,其中以被收藏界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江南著名象牙微雕家于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入刀有力,意在刀先,轻重缓急,随心所欲,运刀如运笔,得心应手,字字意气连贯,流畅自然,其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结舌。与于硕齐名的另一位微雕家是吴南愚,后人评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近年来,象牙微刻作品的市场价格走势也逐渐上升,收藏象牙微型雕刻作品已成为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的目标。

宫廷象牙清玩  
从康熙时起,被征到清宫造办处的牙雕工匠就不断地创作制造着。这些身怀绝技的匠师,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江苏。当然,他们能做到让皇帝真正满意并不容易。因为在清中前期时,皇帝认为苏、宁、杭、嘉、粤等地的牙雕都有“外造之气”,粗糙又笨俗,不符合宫廷的口味。皇帝的艺术标准范畴是既要雅秀,又要精巧。这样,这些工匠在遵照皇室的要求制作时,就得精心构图,避免广东牙刻繁复堆砌、刀锋毕现的缺陷。他们在牙雕中糅进画风和竹刻技巧,使作品较之北方浑朴简练的风格,则显得雍容精细;较之南派的繁复堆砌的雕刻工法,又显得清秀典雅、细致简洁。有些工匠因为设计、雕刻都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格外恩准,在作品上刻上他自己的款识。如黄振效刻的“渔家乐”笔筒和“云龙纹火链套”,李爵禄刻的小方盒,陈祖璋等人刻的“月曼清游册”等。这些作品以娴熟的刀法、精细的雕琢,赋予作品以挺秀清新的姿彩,显示出种种自然清逸的雅韵和技师们敏智的才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4
年份、工艺、作者和象牙真伪,这是判别牙雕价值的四大要素。
鉴别年代须依靠工艺细节

  判别牙雕价值首先须推断其年份。是明清以前,还是明清,抑或是解放初期、‘文革’前还是‘文革’后,这些要搞清楚。判别年代需要专业眼光,一般研究牙雕的专家或者从事多年实践的匠人可以说个大概。关键看工具和雕刻的内容,工艺特点。

  就以工具而言,解放初期使用凿、手锯、弓锯、各种挑刀等手工工具制作的牙雕,就没有现在采用软轴雕刻机、手电钻等的机械工具制作的牙雕那么线条顺畅,平滑程度稍欠。明清时期使用的工具比解放初期更不如,但这不表明那个时代的工艺不好。只是判别的特征和依据不同。

  学界一致认为明清两代是牙雕发展史的高峰,目前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都出自广东匠人之手。由于当时广东贸易发达,很多广东牙匠也将作品外销到欧洲。

  故宫珍宝馆现藏一张象牙席,有人认为现在这项工艺已经失传。其实现在也能织出来,问题是目前是否能允许那么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

  象牙床的工艺是把象牙泡软以后,制成很薄的象牙片,然后像编竹席一样进行编织,一件宫廷奢侈品就此诞生。其所耗的人力及时间难以估算。这体现了代表牙雕发展鼎盛时期的明清牙雕特点。当时牙雕流行全国,宫廷内专设工场,制作供皇帝玩赏的雕件。

本色牙雕适于入门收藏

  名家制品升值潜力高

  一件牙雕作品的品相是否完好和它的工艺是否出色是价值的关键。在工艺上,最重要是以当时的眼光去考察这个工艺是否能代表当时的艺术标准和智慧,不能脱离原来的时代。

  北京和广州两派是有的。行话里面把北京匠人做的牙雕称作京装象牙,它的特点是喜欢上彩,比如侍女的发髻、眉毛等地方加以着色;南派就是我们岭南牙雕,特点是本色为主。外国藏家比较喜欢上彩的京装,但中国藏家还是喜欢本色的岭南牙雕。

  建议入门的收藏者可以选择本色牙雕,原因是上色有时会遮盖象牙本身一些裂纹和瑕疵,不上色不但可以清晰见到象牙材质,而且可以清楚判别工艺的优劣,对于还没有深入积累鉴藏知识的收藏者来说,比较合适。

  收藏最好是选择行内公认的名家,会有很好的升值潜力。不过像广州三个国家级大师的作品,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三位大师分别是专长于象牙球的翁荣标;被行内人士尊称为“船王”、专长于象牙船的潘楚钜;以及擅长立体雕刻尤以人物见长的李定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曾思平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这三位大师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除了去年故世的翁荣标,另外两位大师都仍是大新厂的顾问,在具体雕工上为师傅提供专业意见。

  三招判别真假象牙:

  用火烧、看纹路、验明正身

  “牙以质论,质之佳者,即新亦佳,惟作工今不如昔,故牙器仍以旧为贵。”“牙器虽以作工为贵,惜从来制作者均系匠人,故世只重其器而不名其人焉。”这是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革珍斋”古玩铺老板赵汝珍在他的古玩巨著《古玩指南》一书中提出的。可见就象牙的价值来说,只要是真的好的象牙料,即使是新品也是好东西,但由于当代的雕工已经难比过去,所以仍然是旧物为好。

  那么如何判别象牙料的真假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火烧,用这个办法区别象牙和不饱和树脂仿制的假象牙最有效,如果火烧散发出骨焦味、不易燃点的就是象牙,散发出塑料味、容易燃点的就是树脂。

  如果是骨制的纺织品,火烧还不能判别,需要看横切面的纹路,比如雕像的底部就可以看到。真象牙,无论是猛犸象还是非洲象,横切面都有如莲花瓣状层层叠叠的纹路,非洲象呈宽瓣莲花状,猛犸象呈窄窄的睡莲状。但无论何种骨头都不可能有这样的花纹。

  如果无法看到横切面,就需要请专业师傅来帮忙判别。

  除此以外,国家统一颁发的“象牙制品收藏证”是牙雕的官方“出世纸”,是国家委托哈尔滨农业大学对所有象牙制品进行鉴定后颁发的,有这个收藏证就肯定没有假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