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谁可以告诉我电影的逼真性和假定性的具体内容

电影艺术欣赏中关于电影的逼真性和假定性,我需要全面和详细的资料,请问谁知道吗?谢谢噜!

补充楼上
逼真性来自电影的纪录本性, 这是电影的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另外一个规律就是似动现象, 以及由似动现象所带来的立体幻觉和运动幻觉. 一个电影创作者如果不懂得电影的必可少的逼真性,那就不是一个好的电影创作者. 不逼真看不懂. 马虎不得. 难道你对待你的出国护照上的那张照片像不像你毫不在意吗? 边防站认不出来是你怎么办. 逼真时,观众意识不到,不逼真时,观众立即会发觉, 因为他看不懂了.
一般认为戏剧表演是假定性较强的表演,而电影则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为什么反而说电影是假定性极强的表演呢?
  这是因为电影表演的银幕形象的完成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创作过程。它所扮演的角色实体只不过是电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众多的因素制约着他,使他在从“自我”走向影像的过程中并非能够做到“自我”主宰一切。
  电影的纪实性、逼真性特点体现在它面对观众时使人有置身于真实环境的感受,而实际上,在现场拍摄时,由于拍摄的非连贯性,以至于每场戏都被无数次地打断,再开始、再打断……这使得演员并不是真的在一个十分真切的环境中演完一场戏。在这点上,电影表演创作的环境远不像在戏剧舞台上那样有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空间,有一个自己的天地。戏剧演员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鼓作气地将多幕话剧演完,即使场与场之间稍有间歇,但观众仍在剧场中等待观看。直到最后大幕落下,演员才在舞台上向观众谢幕。而电影演员的特殊创作形式,使他们表演时从不面对观众,而是面对一台冷冰冰的摄影机,它没有表情,没有反应,它会时时在演员的左方、右方、前方阻碍脚步,挡住演员的视线。电影演员完全失去了及时得到观众反应的机会。有经验的戏剧演员常常会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演到最激情的时候也会感到观众被深深吸引、台下寂静无声,到落幕时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对演员来说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满足。这说明观众对他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演员也会因此更好地调整自己,把握人物,会一场比一场演得更好。相比之下,电影演员是可怜的,他们拍完一场戏的许多孤立镜头,要在很多天后看样片时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这种非独立性、非连贯性的创作方法,决定了电影表演确实是假定性极强的表演形态。
  电影的拍摄也可以到某些真实的环境里去拍。例如,需拍摄在医院病房里的一场戏,就可以到病房里去拍;需要拍监狱的戏,也可以到真的监狱里去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再真实不过了。但对电影表演来说,并非如此。由于拍摄的需要,场景早就被破坏了。如人物正处在一个十分孤独的沉思中,而在他的周围却拥挤着一批工作人员,有的在打光,有的走过来给他修装,即使导演已经喊开拍了,这些人仍近在咫尺,瞪着眼睛注视着他。有时摄影机的位置紧紧地卡着他的腿,有时灯就挂在他的头顶上,等等。演员的走动更受到限定。人们从影片上看到的情景和在现场拍摄的场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因此我们说,电影的表演实质是假定性极强的表演。
  电影表演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环境上的不同,还表现在常常需要与无实物的对象进行交流,因为在拍摄特写镜头时,它们不可能同时放在一个画面里。这样,演员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与对方进行语言对话或情感交流。而特写镜头又往往用于角色情感较为激烈的时刻,不仅要想象出对手的样子和神态,还要想象出他听了你的话之后的具体反应。这样的假定性表演远远超越其他表演形式。
  摄影机常常在运动之中,这也造成演员创作的困难。演员不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和对手交流、演戏,同时还要用眼睛感觉自己走动的速度是否和摄影机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距离。演员在动,摄影机也在动,这两个“动”碰在一起,势必要影响、分散演员的注意力。因此,为适应电影表演,演员在支配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心理过程中,要使二者协调并使之达到融为一体的状态。换言之,既具有有意识地转移和流动自我注意的指向,又能依照角色的思维逻辑去行动、去动作,这是电影演员必备的基本功,这是电影在真实背后隐藏的极大的假定性特点所决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分有点少 答案补充 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艺术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能实现“物质现实的复原”,能给人以栩栩如生的真切感。二是尽管电影给受众以时间与空间感受的真切感,但其假定性“即蒙太奇性”是普遍存在的。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电影艺术的坚实基础。 答案补充 为什么不给分,老大,呜呜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