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藏锋、回锋、偏锋、中锋行笔?毛笔书法概念

如题所述

毛笔的笔毫部分只有笔尖是有弹性的,上方的笔腰则支撑着它的弹性,不论把笔锋如何打开、铺展、拧转,不论处于什么方向,或写了多么粗的笔画,它还是可以弹起来,回到最初的状态。就像一把雨伞,可以打开,也可以收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芭蕾舞者 的脚尖,能立起来,也能放下去,持续在变换,也一直保持在平衡中,就像我们的笔尖在持续的书写中不会变形、分叉,失去它最基本的形态。

想想看,如果在书写的时候,要不停地回去蘸墨,或者去墨碟里调整笔锋,那么书写就谈不上连贯性了。过去那么多的公文、经书和著作都要依靠书写留存和传播,如果不能连续快速书写,显然是不适用的。

书写好的人的毛笔显得很好用,很灵活,很顺畅,蘸一次墨可以写一行字,而不用不停地蘸墨。

笔的好用与否总是相对的,重要的是,每每一笔写(按)下去,手还能将它提起来。因为有这个提起来的动作,就不会有过多的墨留在纸上,也可以让毛笔“弹”回原本的圆锥状,连续书写。

笔毫是圆锥状的,意味着它可以有无数个 面,每一个面都可以用于书写,也都可以回到最初的形态,因此古人有 “八面出锋”的说法,八是个概数,意思就是每一面都是这样。会写字的人会根据笔画的方向,以及上一笔的落点,用笔毫的各个角度来书写,书写的效率因此而提高,每一笔的起落之间也有映带牵连的气象。

正确的书写方式叫作“正锋”,它也可以表示一种线条的质量状态,其中包含了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叫中锋,一种叫侧锋。

“中锋”是正锋的基础,就如蔡邕的描述,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意思便是书写的时候,要让笔尖尽量垂直向下,笔毫的中心始终行进在线条的正中间,压力会聚焦在笔画中心,由此向四周延展。所以,中锋线条的主要特征就是均匀和对称,有厚实的体积 感。秦代的篆书,比如《峄山刻石》中, 看到典型的中锋用笔,其中线条圆实、有厚度,是一种粗细一致的圆笔线条,所以人们也称之为 “圆笔中锋”。

峄山刻石

看唐代的楷书,会看到颜真卿的书写方法较魏晋时代有所变化,宇迹显得厚重敦实,那便是因为他继承家学,更强调字里的中锋用笔,由此而来的点面厚度便呈现出了这种感觉。

颜勤礼碑

也可以这样理解中锋:毛笔无论如何动作,都能平衡笔锋,控制住它的中心,就好像射中靶心一般,即所谓 “中”锋。清末之后,很多书家把中锋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法则,会比较强调 “笔笔中锋”。过于绝对的执着可能是有问题的,但在用笔上,中锋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正锋的第二种可能的形武是“侧锋”。中锋的运笔方式是 “锋行画中”,侧锋便是 “锋行画侧”笔尖可以偏移方向,不是一直处于笔画中心,但在质量的挪移中,在动态之中,那个重心始终还是平衡稳定的,这是一种有点微妙的感觉。所以,侧锋不是一种笔锋彻底偏向一侧的状态,那样便是病笔了。

相比起来,它的实现比中锋难度更大一些,后者是一个相对不变的过程,而侧锋则需要保持动势里的平衡。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舞蹈演员,如果说中锋是保持中正直立的状态,那么侧锋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左右前后地做各种动作,但重心始终在中心上,不至于因失去平衡而偏倒,依然保有一种稳定厚实的质感。

侧锋行笔,因为笔尖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呈现出了笔墨轮廓不对称的方笔形态,在篆书之后发展出的隶书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用笔。隶书是一种很典型的用侧锋来塑造线条的书体,《张迁碑》《礼器碑》,还有一些汉简,都大量呈现了潇洒而富于表现力的中侧锋转换的技巧。

张迁碑

虽然圆笔和方笔的产生没有绝对的先后, 但在学习方笔之前,打好圆笔的基础非常重要,因为方笔是在圆笔基础上的一种衍生。

有人会把中锋理解为 “写得粗”,但其实这不是粗细的问题,而是一种质地的需求。我们会用 “圆、通、厚”来形容好的线条,这样的状态来自笔锋的垂直用力,如果没有功夫,再粗的线条也是扁平的,手里功夫在,即便线条细如发丝,也是浑圆有厚度的,有筋骨在里头。另外,如果在书写过程中笔画失去了平衡和质量,出现失控,就是一种病笔了。

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练习篆书和隶书来奠定最初的线条基础。以篆书练习圆笔,以隶书练习方笔,它们的风格朴拙高古,在审美上有高度,但在找术上又相对简单。篆隶就好像练武术时候的桩功和马步,基本功扎实了,再学后面的书体,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而且之后的楷、行、草等不同书体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可能,也都产生于方圆相加的笔法变化之中。

方笔有棱角,见精神,显得硬朗,圆笔则显得厚而圆,有一种敦实的质感。

虽然中锋、侧锋各有共名,但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两面,就像手心和手背是一体的一样。书写是个变化丰富又归于平衡的过程,经过了拆分难度的练习阶段,写到后来,每一笔都是又方又圆的,线条在运动中,会始终处于中侧锋的复合变化中,从王义之、王献之的字到唐代的楷书、行草,无一不是如此。

所以古人说,好的字方圆兼备,有一种中和的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4
  以上四种都是书法中的运笔方式,关于这四种运笔方式详解如下:
  一、藏锋:
  就是在落笔和出笔时,将笔锋收纳在笔迹的中间,而不是外露在笔画的边缘。这是中国书法中非常重要的笔法之一。
  藏锋,首先是自然的回转,因为汉字总是一笔结束后另起一笔。 比如写“二”字,两横,写完第一横,必然要从向右的笔势转为向左,这样,在第一横的末端和第二横的首端,就会有一个转换运笔方向的过程,也就自然形成了所谓“藏锋”。
  其次,不藏锋,就无法写出浑圆饱满的笔画。笔毛的分布不是永远整齐的,特别是在运笔一段距离之后。如果不用笔锋在收笔时勾画一下外轮廓,让笔锋再收回到笔画的内部,就会出现笔画边缘的瑕疵,出笔之处不够圆满。
  当然,绝不是任何笔画都要藏锋,比如平撇,比如勾挑,比如一些点画、横画的入笔。那种要求笔笔藏锋的说法是根本没有搞懂笔法的人的教条。
  二、回锋:
  回锋亦是运笔方法之一,意思是在书写结束后,往回收进,凡点、横、竖等笔画都应有去有回,回锋的作用,是辅助点、画更圆满沈稳,通常有人认为视为如藏锋一样繁琐而忽略,如此便会使点画显得不够圆满,所以回锋对初学者而言,是极应重视的笔法,一般回锋笔法为求运笔过程完美,特别注意回锋不要太快或用力过重,应注意平稳为原则。
  三、偏锋:
  偏锋,指书法上指写毛笔字时笔锋斜出的笔势。
  四、中锋:
  中锋用笔,就是在书画行笔也可以,但是要解释清楚,偏锋的部位,当时的使用状态,中锋用笔,在运笔时,还须有一定的技巧,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 的观点,这六个字高度的概括了书写的全部用笔技巧。就是说,入笔时用逆锋,中间的运笔阶段涩行,笔画的末端收笔时使用回锋。
  五、关于毛笔书法的概念解析如下:
  1、所谓的毛笔书法就是使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艺术;

  2、关键词“书法”解释如下: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元章 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绝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周扬 《在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书法作为一门 中国 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藏锋:就是在落笔和出笔时,将笔锋收纳在笔迹的中间,而不是外露在笔画的边缘。

回锋:亦是运笔方法之一,意思是在书写结束后,往回收进,凡点、横、竖等笔画都应有去有回,回锋的作用,是辅助点、画更圆满沈稳,通常有人认为视为如藏锋一样繁琐而忽略,如此便会使点画显得不够圆满,所以回锋对初学者而言,是极应重视的笔法,一般回锋笔法为求运笔过程完美,特别注意回锋不要太快或用力过重,应注意平稳为原则。
回锋:∶书法上指写毛笔字时笔锋斜出的笔势。
中锋、侧锋是说笔头锋端在笔画线条运行中所处的位置。中锋亦称正锋,即笔杆垂直,笔锋在笔画中行,其线条两边齐平,圆浑饱满,有立体感。
第3个回答  2013-04-23
你好:
具体的说藏锋就是把笔尖藏在笔画当中,那样细条很饱满圆润含蓄。回锋亦是运笔方法之一,意思是在书写结束后,往回收进,凡点、横、竖等笔画都应有去有回,回锋的作用,是辅助点、画更圆满沈稳。书法上指写毛笔字时笔锋斜出的笔势就是偏锋。把笔垂直书写,称中锋。用笔方法,指笔锋在纸上的运转动作,称行笔。我的解释可够详细?不懂就问哈,有帮助到您就麻烦采纳,谢谢支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4-23
既然你都百度提问了 为何不直接百度搜答案啊 百度搜下应该都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