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示然而的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 文言文中

从造字方法来讲,“然”是一个形声字。字的上面部分是声旁,读作“yàn”;形旁是“灬”(即“火”)。它的本义是“引火点着”,所以《说文解字》将“然”字解释为“烧也”。如:以须炉火然之也。(《墨子·备穴》)

后来“然”引申出其他意义了,人们就造了“燃”字来表示它的本义,以示区别。在文言文中,“然”字常常有如下意义: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可以译作“……的样子”,如: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那样”,如: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

③表示“是的,对的”之意,可用作形容词: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如果是动词,则翻译为“认为……是对的”,如:

沛公然其计,从之。(《高祖世家》)

有时候也可以用“然”来表示肯定的回答:

然,有是言也。《论语·阳货》

④“然”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如: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两个含有“然”字的短语:“然则”和“然后”。“然则”的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然后”意思是“这样以后”,与现在的副词“然后”不同,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则”和“然后”的相同之处是:在肯定上文的同时,引出下文。

在现代汉语中,“然”字继承了上述大多数用法,如:

①不以为然(然,对)

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

③飘飘然(然,……的样子)

④事情虽小,然不可轻视(然,然而)

2.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3. 古文中 表示你的字

尔汝 补充: 而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采纳哦

4. 文言文中表达“这”的字

一般来说,“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意思是“这”。例如: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逍遥游》)

②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张释之列传》)

③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鞍之战》)

⑤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书谏吴五》)

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⑦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⑧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礼记•檀弓下》)

⑨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文选•登楼赋》)

⑩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文选•封燕然山铭》)

“是”、“之”、“此”、“斯”、“兹”作定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并附上相应的量词,如例①③④⑦⑨;作主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如例②的第二个“是”,例⑤⑩;作宾语或补语的时候,可以译为“这样”,或“这种情况”,“这种地步”等,如例②的第一个“是”,例⑥⑧。

5. 文言文中表达“这”的意思的字有哪些

文言文中表达”这“的意思的字有

“是”,“此”,“斯”,“之”,”然“,”焉“

如:

1.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书谏吴五》

2. 汤之问棘也是已。《逍遥游》

3.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4.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5.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7. 天将降大难于斯人也。《论语•雍也》

8.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6. 谁知道怎样辨别文言文中的“而”字是表修饰还是其他用法

而有4个意思:1 并列 2 修饰 3 承接 4 转折“而”字用法黑质而白章表前后并列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表前后承接关系哀而生之乎表前后并列关系而乡邻之生日蹙表前后承接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哗然而骇者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恂恂而起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弛然而卧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视其缶,而吾蛇尚存表示承接关系时而献焉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退而甘食表示承接关系熙熙而乐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闻而愈悲表示承接关系。

7.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