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现量与比量是什么意思,请教师父。

如题所述

佛法的比量:比量即是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

佛法的现量: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和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现量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外境诸法之自相。

比如吾人以眼而观见鲜花之鲜美,由鼻而闻得鲜花之芳香,由此,吾人之心识中已对鲜花构成一个既定的概念。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分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染。现量又分真现量与似现量两种。

1、真现量: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则称真现量。

2、似现量:如因内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错乱,如动摇、光线、距离等)而导致五官觉知之偏误、似是而非之错觉,则称为似现量。

扩展资料

其它含义印度因明学术语

首先是关于比量的基础。正理派的代表人物如富差耶和乌地阿达克拉认为比量的基础是直接能够经验到的具体事物。而佛教则从陈那开始以因与宗上能别之不相离性为比量的基础。陈那《因明正理门论》云(大正32·8c)︰‘此因与所立宗不相离念,由是成前举所说力。’

这就是说,正是由于因上的‘所作性’与宗法‘无常’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才得以进行推理。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末)阐释陈那这一思想时,说得很清楚(大正44·140a)︰‘知有所作处,即与无常宗不相离。’

陈那以‘凡所作皆无常’这样的普遍命题为推理的基础,是对印度逻辑向演绎法迈进的一大贡献。但是乌地阿达克拉却竭力反对陈那的主张,而认为属性总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

如‘所作性’与‘无常性’就是共存于‘瓶子’的两大属性,如果把‘所作性’与‘无常性’从‘瓶子’这个具体事物中抽出来,二者便失去了联系,因而也就谈不上‘不相离性’了。由此他认为‘不相离性’不能成为推理的基础。不过后世的正理派并未追随乌地阿达克拉,反倒吸收了佛教等逻辑家以‘不相离性’为推理基础的主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8

1、佛法的现量:现量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又分真现量与似现量两种。

(1)真现量: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则称真现量。

(2)似现量:如因内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错乱,如动摇、光线、距离等)而导致五官觉知之偏误、似是而非之错觉,则称为似现量。

2、佛法的比量: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

(1)自比量:系处弟子之位,局限于思惟领域,为自己认识事物而于脑中进行之推理活动,不形诸语言文字。

(2)他比量,系处师主之位,与弟子等作比量而使其生解。即以语言文字将通过自比量所得之认识表达出来,启发他人悟解接受。

扩展资料:

似现量一般有两层意义:

1、指由错觉、幻觉所得之错误知识。如见烟,却误以为雾。

2、指于能缘之形相,起分别心加以筹度,然未能直证外境的自体。如见瓶子、衣服,而作瓶子、衣服来理解,不知道瓶子、衣服乃众缘和合之假法,非法之自相。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分为五种比量:

1、相比量︰由见物的相状相属而比知。如见烟而推知有火,见幢而推知有车。

2、体比量︰由物的体性而比知。即见一物之自体性而推知其不现见的体性,见一分体性而知全部的体性。如以现在推知过去、未来。

3、业比量︰由见物的业作而比知,如见热灰而推知有火,见草木摇动而推知有风。

4、法比量︰指于相属着法中,以一法比知余法。如见无常而比知有苦,见生而知有老死。

5、因果比量︰指于因果之法中,见因知果,见果知因。如见人作善业而知其当获大财富,见有行而知可至余方。

现量是比量的基础。在陈那的因明学说中,以没有达到“分别”的程度作为现量的界限。所谓有分别或无分别,就在于思维是否参与活动。

在认识中,如果出现了关于对象的名义、种类(这些都已涉及到共相),甚或和别种经验的记忆发生了联想、比较、推度,这就表明思维已经参加活动,即有了分别。

正理派承认有分别现量,而佛家则只承认无分别现量。佛家认为真现量是“离分别”和“不错乱”的,即不为假象和幻相所迷惑的直接经验。

若依因明而言,比量应指以具足三相的因而成宗,此作用存于独散的第六意识之见分。若与现量相对而论其差别,则现量为直缘,比量为重缘;现量是证智,比量为比智;现量是体,比量是用;现量为无分别,比量是有分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一、佛法的现量: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和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现量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外境诸法之自相。比如吾人以眼而观见鲜花之鲜美,由鼻而闻得鲜花之芳香,由此,吾人之心识中已对鲜花构成一个既定的概念。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分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染。现量又分真现量与似现量两种。
   1、真现量: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则称真现量。
   2、似现量:如因内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错乱,如动摇、光线、距离等)而导致五官觉知之偏误、似是而非之错觉,则称为似现量。一般有两层意义:(1)指由错觉、幻觉所得之错误知识。如见烟,却误以为雾。(2)指于能缘之形相,起分别心加以筹度,然未能直证外境的自体。如见瓶子、衣服,而作瓶子、衣服来理解,不知道瓶子、衣服乃众缘和合之假法,非法之自相。
  二、佛法的比量:比量即是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比量有自他二种或五种:
   1、自比量:系处弟子之位,局限于思惟领域,为自己认识事物而于脑中进行之推理活动,不形诸语言文字。
   2、他比量,系处师主之位,与弟子等作比量而使其生解。即以语言文字将通过自比量所得之认识表达出来,启发他人悟解接受。
   3、另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又分为五种比量:
   (1)相比量︰由见物的相状相属而比知。如见烟而推知有火,见幢而推知有车。
   (2)体比量︰由物的体性而比知。即见一物之自体性而推知其不现见的体性,见一分体性而知全部的体性。如以现在推知过去、未来。
   (3)业比量︰由见物的业作而比知,如见热灰而推知有火,见草木摇动而推知有风。
   (4)法比量︰指于相属着法中,以一法比知余法。如见无常而比知有苦,见生而知有老死。
   (5)因果比量︰指于因果之法中,见因知果,见果知因。如见人作善业而知其当获大财富,见有行而知可至余方。
第3个回答  2013-08-12
现量、比量是因明学的概念,因明虽然是佛学的重要工具,但并非佛教所特有,佛教所特有的是内明。 现量:指由感官和对象(所量)接触所产生的知识。关于现量,印度各哲学派别的说法很不相同。正理、胜论以及数论、弥曼差派将现量分为无分别的和有分别的两种。文法学派和耆那教不承认无分别现量,以为一切现量都是有分别的。佛教则认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别现量是似现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纯粹感觉,才是真现量。 楼主所提的大多数问题我都没有回答,因为很多是可以百度来的。另有一些无意义的我也不想回答。当然,也有几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4个回答  2013-08-12
现量是直接感受体悟到的,可以说是亲自证悟。比量是需要通过言语的讲解,形容比喻才可以理解到的。所以现量是直接品尝到的法味,称为证悟。比量是相似的理解,称为解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