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如题所述

《朝花夕拾》读后感

手捧鲁迅先生的
《朝花夕拾》
,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
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

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
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
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
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
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
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
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
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
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
却更能吸引读者,
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
看人总像在渺视。
有比如“却仍然看
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
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
掩饰地写出来。
因此,
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
例如
〈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
她的切切察察,
而且她睡相极不好,
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
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
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
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
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
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
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
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
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
的日子,
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
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
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
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
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
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
或许
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
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
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
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
老师也曾说过:
只有情感才能
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
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
他的一切话语
虽然平淡朴实,
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
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
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

2

《朝花夕拾》每篇读后感

1.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
布的
“流言”

表述了对猫
“尽情折磨”
弱者、
“到处噑叫”

时而
“一
副媚态”
等特性的憎恶;
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
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
《阿长与
(
山海经
)

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描写了长
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
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希望仁慈的地母能
让阿长安息。

3.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
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者对古人“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充满了指责,
认为这种孝道是
不合伦理的,并给予相当大的抨击。

4.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但是
在关键时刻被父亲强迫背诵课本的扫兴感受。
通过这件使鲁迅记忆犹
新的事情指出落后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5.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
,说

“无常”
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
是因为人间没
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同时在文章
中穿插着对打着“公理”

“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的嘲讽。

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是作者儿时的乐园。
里面有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和桑椹,
听长妈妈讲还有吃人的美女蛇和飞蜈蚣。

天下雪时,学闰土的父亲去百草园捕鸟。

后来作者去书塾里读书。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

博学的须发花白、戴着大眼
镜的高而瘦的老人。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作者便在下面画画儿,

绣像描下来。

表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
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
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7.
《父亲的病》
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
描述了几位
“名医”
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在最后时刻,
精通礼节的“衍
太太”让我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
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
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揭示了当时的医生故弄玄虚、
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8.

琐记》
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探求
知识的海洋时的艰辛。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
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
《藤野先生》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
叙述在仙台医
专受日本学生歧视、
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
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
正直、
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藤野先生
跟那些歧视和侮辱中国人的学生完全不一样,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

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0.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
活片段。
描述了革命前后我对他看法的改变,
从原先的印象不好到最
后的对他十分景仰。
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
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6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一本非常有名的散文集,而我初读到其中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个暑假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本书中所写的,又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朝花夕拾》的内容简短但不缺乏经典。
我最喜欢的一篇当之无愧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美。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