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食的文章

400字以上500字以下

【1】
世界上有个各种各样的小吃,每种小吃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有一种小吃令我回味无穷,一想起来我就垂涎三尺。那就是湖北的特色小吃——臭豆腐。
“臭豆腐”在湖北是有名的小吃,闻名天下。当然,臭豆腐在湖北也特别受人们的欢迎 。
“臭豆腐”闻起来很臭,但吃起来却很好吃。在卖臭豆腐的地方,往往会臭气熏天,当朦胧的烟雾散去时,会看到许多人在排着队卖臭豆腐。可见,不只我一个人爱吃,还有许多的人也非常喜欢。
“臭豆腐”在还没炸出来前,还是乳白色的,当出锅时,已经金光灿灿,颜色由白变黄,非常好看,从外表上就吸引来许多人。 “臭豆腐”闻起来臭,但吃起来可香啦!吃完还想吃。没有尽头,吃不烦,吃不厌,因为太香了。
我光说你又体会不到它的香味,还是带你去尝尝吧。 你先去拿根竹签,扎一个尝尝。啥?太香啦!看,我说的没错吧,我再给你来一碗,别吃太多,给我留点……
虽然“臭豆腐”很好吃,但它毕竟是一种小吃,只能解解馋,吃太多会对身体不好的。 最后,请大家一定记住,湖北的有名小吃——臭豆腐。
【2】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的周记题目是《我爱上海》,说心里话,这让我太惊讶了,上海实在有好多东西可以让我写。
说起上海我就控制不住我的这张小馋嘴,上海的风味小吃特多,有些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大家知道,上海老城隍庙是汇集各地小吃精华的地方。老城隍庙,现在名叫豫园,这里的小吃富有特色,品种多、花色全,享有“小吃王国”之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小吃,春季有炸春卷、糖年糕,夏季有冷面、冷混沌,秋季有蟹粉小笼、南翔小笼及糖桂花山芋,冬季有排骨年糕、羊肉面和宁波汤圆等。
每当爸爸,妈妈带我去老城隍庙的时候,我都要他们帮我买一点梨膏糖,因为我特别爱吃梨膏糖,梨膏糖久享盛誉,但是知道它的来源的人可不多。据说,梨膏糖还有一段故事呢!唐朝名相魏徵的老母患病,久咳而有怕药太苦,不愿服用,魏徵知道老母平时喜欢吃梨子,就将治咳嗽的草药磨成粉,同梨子一起煎,母亲品尝后,觉得香甜可口,十分爱吃,服用日久,疾病痊愈。后来,竞相流传,成为治疗食品——梨膏糖,这样梨膏糖名扬四海。
嗨!我又要想去老城隍庙了……
【3】
我国的小吃有很多:北京的冰糖葫芦、云南的过桥米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一下我最喜爱的小吃:上海的小笼点心。
上海的小笼点心花色繁多,有蟹肉馅儿的、有笋肉馅儿的......
这些且不用说,吃起来最可口、最香甜的要数肉馅的了。肉选那最好的,加一点儿糖和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在它的上方轻轻地咬一小口,那热乎乎的汤汁就会流进你的嘴里。你会感到无比的美味,一直鲜到你的心里。过一会儿,嘴里还会流下一丝儿余味,让你还想咬第二口,真是回味无穷......
每次到点心店,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女孩儿,也顾不上吃相,总是忍不住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便把小笼点心给吃了个精光。虽然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总是会说:“我是新上海人!”
听到这儿,你是否也馋涎欲滴了呢?
【4】
我的家乡——车头,有许多特色小吃。我记忆最深莫过于家乡的米果了。
我最喜欢做米果的这一天了。我盼呀盼,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早上太阳公公和我招手见面,我到了奶奶家,便看见桌子上有大团像球似的米果。小姨、姑姑她们围在一起,我见她们每人从那大团米果里挖了一小团,搓了几下后,就捏成一个个圆圆的球,再用那个“机器”一压,就压出一块块铰子皮似的小圆饼来。我见小姨做了一个好像鞋子一样的米果,我就把它称为“鞋子米果”。还可以把米果搓成一根根手指模样。全部做好了,就可以放在灶上蒸了。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炸的米果。是用香芋磨成的。外婆最爱做炸米果了。一进她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外婆手里提的桶,里面是像泥浆一样的米果浆。只见外婆用手捏到再用手用力舀一下,那个泥浆似的小球就会掉到锅里炸了。
两家的米果很快就熟了。我吃着又软又香的米果,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快乐。一边吃一边想:“真好吃,我还想再要一点儿。”
虽然米果不是最好吃的,但是,米果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了。还听说过年吃了米果可以消除你在以前的所有倒霉事,可以把它们吃得干干净净! 
[5]

麻婆豆腐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它算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呢?唉哟,不跟你聊了,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这个“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尝品尝了,再见!

我觉着第五个好一些,但我不知道哪个更适合你一些,希望你能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8
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面痴。只知从小妈妈叫我吃白饭,我总推三推四;遇到面,我抢,怕给哥哥姐姐们先扫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给你吃面好不好?”妈妈笑着问。我很严肃地大力点头。

  第一次出国,到了吉隆坡,联邦酒店对面的空地是的士站,专做长程车到金马仑高原,三四个不认识的人可共乘一辆。到了深夜,我看一摊小贩,店名叫“流口水”,服务的士司机。肚子饿了,吃那么一碟,美味之极,从此中面毒更深。

  那是一种叫福建炒面的,只在吉隆坡才有,我长大后去福建,也没吃过同样味道的东西。首先,是面条,和一般的黄色油面不同,它比日本乌冬还要粗,切成四方形的长条。

  下大量的猪油,一面炒一面撒大地鱼粉末和猪油渣,其香味可想而知,带甜,是淋了浓稠的黑酱油,像海南鸡饭的那种。

  配料只有几小块的鱿鱼和肉片,炒至七成熟,撒一把椰菜豆芽和猪油渣进去,上锅盖,让料汁炆进面内,打开锅盖,再翻兜几下,一碟黑漆漆,乌油油的福建炒面大功告成。

  有了吉隆坡女友之后,去完再去,福建炒面吃完再吃,有一档开在银行后面,有一档在卫星市PJ,还有最著名的茨厂街“金莲记”。

  最初接触到的云吞面我也喜欢,记得是“大世界游乐场”中由广州来的小贩档,档主伙计都是一人包办。连工厂也包办。一早用竹升打面,下午用猪骨和大地鱼滚好汤,晚上卖面。宣传部也由他负责,把竹片敲得笃笃作响。

  汤和面都很正宗,只是叉烧不同。猪肉完全用瘦的,涂上麦芽糖,烧得只有红色,没有焦黑,因为不带肥,所以烧不出又红又黑的效果来。从此一脉相传,南洋的叉烧面用的叉烧,都又枯又瘦。有些小贩手艺也学得不精,难吃得要命,但这种难吃的味道已成为乡愁,会专找来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南洋的云吞面已自成一格,我爱吃的是干捞,在空碟上下了黑醋、酱油、西红柿酱、辣酱。面渌好,捽干水份,混在酱料中,上面铺几条南洋天气下长得不肥又不美的菜心,再有几片雪白带红的叉烧。

  另外奉送一小碗汤,汤中有几粒云吞,包得很小,皮多馅少。致命的引诱,是下了大量的猪油渣,和那碟小酱油中的糖醋绿辣椒,有这两样东西,什么料也可以不加,就能连吃三碟,因为面的份量到底不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日本,他们的经济尚未起飞,民生相当贫困。新宿西口的车站是用木头搭的,走出来,在桥下还有流莺,她们吃的消夜,就是小贩档的拉面。

  凑上去试一碗,那是什么面?硬绷绷的面条,那碗汤一点肉味也没有,全是酱油和水勾出来的,当然下很多的味精,但价钱便宜,是最佳选择。

  当今大家吃的日本拉面,是数十年后经过精益求精的结果,才有什么猪骨汤、面豉汤底的出现,要是现在各位吃了最初的日本拉面,一定会吐出来。

  方便面也是那个年代才发明的,但可以说和当今的产品同样美味,才会吃上瘾,或者说是被迫吃上瘾吧!那是当年最便宜最方便的食物,家里是一箱箱地买,一箱二十四包,年轻胃口大,一个月要吃五六箱。

  什么?全吃方便面?一点也不错,薪水一发,就请客去,来访的友人都不知日本物价的贵,一餐往往要吃掉我的十分之八九的收入,剩下的,就是交通费和方便面了。

  最原始的方便面,除了那包味精粉,还有用透明塑料纸包着两片竹笋干,比当今什么料都不加的豪华,记得也不必煮,泡滚水就行。医生劝告味精吃得太多对身体有害,也有三姑六婆传说方便面外有一层蜡,吃多了会积一团在肚子里面。完全是胡说八道,方便面是恩物,我吃了几十年,还是好好活着。

  到韩国旅行,他们的面用杂粮制出,又硬又韧。人生第一次吃到一大汤碗的冷面,上面还浮着几块冰,侍者用剪刀剪断,才吞得进去。

  但这种面也能吃上瘾,尤其是干捞,混了又辣又香又甜的酱料进去,百食不厌,至今还很喜欢,也制成了方便面,常买来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至于那种叫“辛”的即食汤面,我就远离,虽然能吃辣,但就不能喝辣汤,一喝喉咙就红肿,拼命咳起嗽来。

  当今韩国作为国食的炸酱面,那是山东移民的专长,即叫即拉。走进餐馆,一叫面就会听到砰砰碰碰的拉面声,什么料也没有,只有一团黑漆漆的酱,加上几片洋葱,吃呀吃呀,变成韩国人最喜欢的东西,一出国,最想吃的就是这碗炸酱面,和香港人怀念云吞面一样。

  说起来又记起一段小插曲,我们一群朋友,有一个画家,小学时摔断了一只胳臂,他是一个孤儿,爱上另一个华侨的女儿,我们替他去向女友的父亲做媒,那家伙说我女儿要嫁的是一个会拉面的人,我们大怒,说你明明知道我们这个朋友是独臂的,还能拉什么面?说要打人,那个父亲逃之夭夭。

  去到欧洲,才知道意大利人是那么爱吃面的,但不叫面,叫粉。你是什么人,就吃什么东西;意大利人虽然吃面,但跟我们的完全不同,他们一开始就把面和米煮得半生不熟,就说那是最有“齿感”或“咬头”的,我一点也不赞成。

  唯一能接受的是“天使的头发”(Capflli D'angelo),它和云吞面异曲同工。后来,在意大利住久了,也能欣赏他们的粗面,所谓的意粉。

  意粉要做得好吃不易,通常照纸上印的说明,再加一二分钟就能完美。意大利有一种地中海虾,头冷冻得变成黑色,肉有点发霉。但别小看这种虾,用几尾来拌意粉,是天下美味。

  其他的虾不行。用香港虾,即使活生生的,也没那种地中海海水味。谈起来抽象,但试过的人就知道我说些什么了。

  也有撒上乌鱼子的意粉,台湾人不知道,以为乌鱼子只有台湾人和日本人才吃。撒上芝士粉的意粉,永远和面本身不融合在一起,芝士是芝士,粉是粉,但有种烹调法,是把像厨师砧板那么大的一块芝士,挖深了,成为一个鼎,把面渌熟后放进去捞拌,才是最好吃的意大利面。

  了前南斯拉夫,找不到面食。后来住久了,才知道有种鸡丝面,和牙签般细,也像牙签那么长,很容易煮熟。滚了汤,撒一把放进去,即成。因为没有云吞面吃,就当它是了,汤很少,面多,慰藉乡愁。

  去了印度,找小时爱吃的印度炒面,它下很多西红柿酱和酱油去炒,配料只有些椰菜、煮熟了的番薯块、豆卜和一丁点的羊肉,炒得面条完全断掉,是我喜欢的。但没有找到,原来我吃的那种印度炒面,是移民到南洋的印度人发明的。

  在台湾生活的那几年,面吃得最多,当年还有福建遗风,炒的福建面很地道,用的当然是黄色的油面,下很多料,计有猪肉片、鱿鱼、生蚝和鸡蛋。炒得半熟,下一大碗汤下去,上盖,炆熟为止,实在美味,吃得不亦乐乎。

  本土人做的叫切仔面,所谓切,是渌的意思。切,也可以真切,把猪肺、猪肝、烟熏黑鱼等切片,乱切一通,也叫“黑白切”,撒上姜丝,淋着浓稠的酱油膏当料,非常丰富,是我百吃不厌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他们做得最好当然是“度小月”一派的担仔面,把面渌熟,再一小茶匙一小茶匙地把肉末酱浇上去,至今还保留这个传统,面担一定摆着一缸肉酱,吃时来一粒贡丸或半个卤鸡蛋,面上也加了些芽菜和韮菜,最重要的是酥炸的红葱头,香港人叫干葱的,有此物,才香。

  回到香港定居,也吃上海人做的面,不下鸡蛋,也没有碱水,不香,不弹牙。此种面我认为没味道,只是代替米饭来填肚而已,但上海友人绝不赞同,骂我不懂得欣赏,我当然不在乎。

  上海面最好吃的是粗炒,浓油赤酱地炒将起来,下了大量的椰菜,肉很少,但我很喜欢吃,至于他们的煨面,煮得软绵绵,我没什么兴趣。焦头,等于一小碟菜。来一大碗什么味道都没有的汤面,上面淋上菜肴,即成。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最爱的是葱油拌面,把京葱切段,用油爆焦,就此拌面,什么料都不加,非常好吃。可惜当今到沪菜馆,一叫这种面,问说是不是下猪油,对方都摇头。葱油拌面,不用猪油,不如吃发泡胶。也有变通办法,那就是另叫一客红烧蹄膀,捞起猪油,用来拌面。

  香港什么面都有,但泰国的干捞面叫Ba-Mi Hang,就少见了,我再三提倡这种街边小吃,当今在九龙城也有几家人肯做,用猪油,灼好猪肉碎、猪肝和猪肉丸,撒炸干葱和大蒜茸,下大量猪油渣,其他还有数不清的配料,面条反而是一小撮而已,也是我的至爱。

  想吃面想得发疯时,可以自己做,每天早餐都吃不同的面,家务助理被我训练得都可以回老家开面店。星期一做云吞面,星期二做客家人的茶油拌面,星期三做牛肉面,星期四炸酱面,星期五做大卤面,星期六做南洋虾面,星期天做蔡家炒面。

  蔡家炒面承受福建炒面的传统,用的是油面,先用猪油爆香大蒜,放面条进锅,乱炸一通,看到面太干,就下上汤煨之,再炒,看干了,打两三个鸡蛋,和面混在一块,这时下腊肠片、鱼饼和虾,再炒,等料熟,下浓稠的黑酱油及鱼露吊味,这时可放豆芽和韮菜,再乱炒,上锅盖,焖它一焖,熄火,即成。

  做梦也在吃面。饱得再也撑不进肚,中国人说饱,拍拍肚子;日本人说饱,用手放在颈项;西班牙人吃饱,是双手指着耳朵示意已经饱得从双耳流出来。我做的梦,多数是流出面条来。
第2个回答  2013-08-13
吃的境界 《中庸》有言在先:“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吃饭是件容易的事,但能吃好的人极为稀少,不知其味,吃了白吃,白痴就是由白吃一词演化而来,所以,您每白吃一顿,就离白痴狠狠进了一步。清代袁枚说的好:“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那么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味呢?我可以肯定没有人能说全了,就是发扬寓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孙孙挨着辈连轴转地吃也说不全、说不完,为什么呢?
自然界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有20~40万种,一般人所能辨识的有200~400种。中国烹饪采用的调味品可达500种左右。味可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两种。基本型有9种:酸、甜、苦、辣、咸、鲜、香、麻、淡。复合型则难以胜计,目前可归纳为50 种左右:一、酸味型:辣酸、甜酸、姜醋、番茄汁。
二、甜味型:香甜、咸甜、蜜甜、水果。
三、咸味型:香咸、酸咸、辣咸、椒盐、黄酱、腐乳、怪味。
四、辣味型:胡椒、辣椒、芥末、生姜、大蒜、大葱、鱼香、家常。
五、鲜味型:咸鲜、甜鲜、蚝油、蟹黄。
六、麻味型:咸麻、辣麻。
七、淡味型:淡香、本味。
八、苦味型:咸苦、香苦。
九、香味型:酒香、糟香、五香、十香、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烟香、糊香、腊香、孜然、豆豉、桂皮、陈皮、咖喱、芝麻、冷香、臭香。 这么多味,大家肯定晕了,不要紧,有一条线索可以作为救命稻草来抓住,这就是本味。要想知味,先得知道什么是本味。本味就是真味,是自然味,是味的基础。其他味是人为可造的,随心所欲,巧夺天工,曲意奉承,瞒天过海。但是,追求味的本意,追求味的真善美,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味,是要从娃娃开始抓起的。 明代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讲道:“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这意思大有点迷途知返的精神,我们不是反对大鱼大肉地死吃,也不是一味地要求大家严守清汤寡水的戒律,而是希望大家在混乱中追求一点真味,油腻时讲究一点清纯,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心存一点平淡。 清代袁枚说:“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因此他提出忌火锅的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通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因此要想探索本味切不可去吃火锅,否则会南辕北辙。 在四大菜系中对本味相对比较重视的是淮扬菜,一个初学者最好是从淮扬菜开始吃起,有了这个基础后,再吃其他菜才能有对比,无论料怎么花,味怎么变,就能逐渐体会“有味者使其入,无味者使其出”的道理。 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讲道:“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这位先生的境界就更高了,他老人家把知味和养生联系起来了,真令人佩服得五股投地,其实何止是养生呢,哲学、伦理、生物、文化、卫生、宗教、科技,等等,哪一门学科不和知味紧密相关呢?只有我们尚未发现的的内在联系,而绝没有实际不存在的客观规律。 还有一些在野的好吃鬼,对味知不全,辨不清,评不出,但是能赏味,自我陶醉,钻牛角尖,他们的理论基础是“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味,好吃就行,没必要研究味是怎么来的,怎么构成的,到了我的口里,我说好就好,不好你别吃。他们仅代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以自身感觉和经验为是非标准的,或许也创造了一些灿烂的文化。 对味的认识是一种技艺,是古老的,无止境的,而它又不同于一般技艺,因为它有一定的思想性,历史性。艺术的饮食活动最核心的内容是提高人们对味的认识,通过知味、辨味、评味、赏味的过程,丰富了精神生活,创造出一种舌头上的世界观,用它比较现实生活中的善味,恶味,臭味,香味,霉味,美味,没味,酸味,甜味,苦味,辛辣味,腐败味,邪恶味,清新味,清高味。
第3个回答  2018-08-01
美味的小笼包
常听人们说小笼包美味可口,我却从没尝过,也不知是啥味道。这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小笼包子店让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那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小笼包一个个白生生,皮薄薄的,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宝塔顶上一阵阵香气随风四溢,形状也和包子差不多,难怪叫小笼包。小笼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笼里面有十个,每个都是圆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雪球似的,只不过上面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没上来我就被这香气熏得如痴如醉了。真恨不得把整个蒸好的小笼包一口吞掉。 一笼小笼包上来了,我坐在椅子上,刚蒸完的小笼包发出了一丝淡淡的香气息。一闻到这种香气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刚夹起一个 “小胖墩”塞进嘴里,它就开始反 抗。 我这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恨不得将嘴巴变大,把四笼小笼包一口吞下去。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因为轻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军万马往我嘴里奔跑。我把它沾一点醋,轻进我的嘴里,肉馅又松又软,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来,鲜美无比 妈妈说:“吃小笼包应该先醮点醋,轻轻咬一个洞,把里面鲜美的汤汁吸干,再吃皮和肉。小笼包的美味精华就在汤汁里。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吃,汤汁鲜、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极了。果然,小笼包一会儿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鲜鲜的,浓浓的,咸咸的,让你吃了还想吃。于是我又缠着妈妈去买一客,当阿姨笑盈盈端来后,我又怎能放过呢?吃了一个又一个,在吃得满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称赞道:“美!真是美味之极。”一眨眼,又被我消灭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添添嘴,余兴未了。 怎么样,心动了?西东不如行动,去吃吃你们家乡的小笼包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12-12
关于美食的文章比如有:

  美食的作文 篇1
  螺蛳粉具酸、辣、咸、鲜、烫的独特风味。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配上酸笋、腐竹、木耳、花生、萝卜干等一些劲口的配料,再淋上一大勺滚烫滚烫的螺蛳汤,一碗色香味具全的螺蛳粉就做成了。不过,你别小看这螺蛳汤,它可有讲究了,它是以青螺作为主料,加上五香八角等几十种香料熬制成的,在柳州,要是你做的螺汤淡而无味是不会有人看一眼的,精心熬制的螺汤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躁、辣而不火、油而不腻的特点,一般是用一个大铁锅来煮,骨头、螺蛳浸在锅里,汤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鲜红的辣油,散发着浓郁的辣香。

  当你看到一碗正宗的螺蛳粉时,你肯定会食欲大开,瞧,晶莹白滑的米粉和翠绿的鲜菜浸在殷红的辣油里,而被炸得金黄酥脆的腐竹也点缀在其间,花生、黄花菜、酸笋,披上油亮的红油外套,沾沾自喜。令人垂涎三尺。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螺蛳粉是柳州第一小吃!走在柳州街头,总能闻到风味独特的螺蛳香,那游离在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酸辣美味,以及"吸溜吸溜"的吸粉声,构成了柳州街头一道必不可少的靓丽风景线。

  美食的作文 篇2
  我最喜欢的美食是饺子。

  我记得那是一个新春佳节的时候我从我的睡梦中醒来,突然想起了今天要包饺子,便马上一骨碌的从床上跳起来,穿好衣服,洗漱完毕。便跑进客厅,看见大家都在忙活我便我也参与其中。一大团的活好的面,菜肉馅,擀面杖。准备齐全,包饺子便就开始了。

  奶奶先将活好的面揉捏成长条状,把面分成距离一样的切成小块,压扁后用擀面杖擀园。中间厚边缘薄的饺子皮便诞生了。我跟妈妈说你能让包一些吗?妈妈一口气说好的。我拿起了一张饺子皮取少许馅放在中间,再合起来,把四周的空隙捏起来,饺子就包好了。

  要下锅了,一只只饺子慢慢地进了锅,冒出了一个个小气泡。过了一会儿,如天鹅般浮在水面上,这就代表饺子熟了,可以起锅了。饺子刚盛进碗里,我顾不上烫,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嗯!浓浓的汤汁在口中萦绕,美味的肉馅仍留在我口中。

  我好爱吃饺子。

  美食的作文 篇3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呢,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

  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啊,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