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感悟和理解

如题所述

该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表达了司马迁的光明磊落之志。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这句话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他对生死看得很轻,他认为人早晚要死,有的人死的有价值,有的人死的却毫无意义,所以他提倡人要死的有价值,要为国家,他人做出贡献,通过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为: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回到长安。病危中的父亲向他讲述了想写一部史书的志愿,可惜未能实现,希望司马迁完成这个任务。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他广泛阅读宫廷中的藏书和档案,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开始了《史记》的著作工作。

公年前99年,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获罪下狱。由于家里穷,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自赎,结果受到了腐刑(残害生殖器的酷刑)。

受刑后,司马迁的心情非常痛苦,一度想死去。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还没有完成,强忍痛苦,坚强的活下去。出狱后,他担任中书令,怀着满腔悲愤,坚持写作,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历史巨作《史记》。

司马迁在给老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的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死的原因不一样造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固有一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9
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价值,意义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用这句话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追问

谢谢

追答

不客气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29
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价值,意义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用这句话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第3个回答  2020-04-22
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价值,意义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zd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用这句话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专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属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第4个回答  2020-03-3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既然如此,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么就试着改变生命的质量。若死得有价值,那么,生命意义就比泰山还重;若是死得毫无价值,那么,生命意义比鸿毛还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