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和立冬是什么意思啊

如题所述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立也”。古代中国人认为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冬,终也。”意思是说立冬天到了,意味着寒冷天气即将结束。冬季之日,阳气初生,阴气逐渐形成,但寒气尚未达到很盛时期。冬天的养生主要是要防寒保暖、增热量、补气血。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冬眠的开始了,人一般都不能出来活动了,因为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了。
一、概述
立冬(农历十月),即十月七日或十七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立冬。意思是说: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到了这一天,万物都要收藏起来了,万物都开始收藏能量去了。
1、立冬节气的名称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节气,是冬季开始节气。冬是蛰伏的季节,是万物收藏、生长的季节。古人认为此乃万物收藏之秋期。人们把这一天看作是收藏开始的日子,因此称之为“冬”。古代帝王会在此日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来迎接冬季到来,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代将立冬定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冬月……万物终始生值而雪也……冬月……万物生于冻土……此谓蕃秀也……”意思是说:十月开始(即十一月),万物都进入了休眠状态;等到冬季时,才会开始生长。人们认为此时节为万物收藏和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到了冬天万物都要收藏起来以备过冬之用了。因此在古代帝王眼中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冬三月,万物凋零,此谓闭藏”;“立”有“开始”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立冬了;“冬”指“终”;“未”表示冬天将至。”又称为“交冬”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到了冬天开始了。”而在“立冬”时古人给立冬赋予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冬”字也可以理解为“收藏”之意。这个字出现在甲骨文中并被解释为古代帝王为了表示这个意思而举行仪式时所用来立冬。我国有很多关于立冬节气的习俗有:如立冬吃饺子、立冬大补汤、冬眠、立冬进补、晒太阳、吃梨等。另外一些风俗如立冬习俗与农事活动有关等。但随着时代潮流以及文化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立冬、冬至、春分、秋分、小满
立冬的日期是在每年的10月7日,这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从农历每月10日或12日(公历10月21日或22日)开始;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与习惯,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公历10月20日)或十七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即太阳位于黄经120度位置,也就是我们的公历日即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气完为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节,立冬也,物始象皇,万物至此皆而始宅也”“冬至一阳生”。即冬季开始,中国冬季漫长,冬天就开始了。冬季的开始是根据地球自转规律推算而来。因此中国古代把立冬看作是冬季的开始,其时间为每年11月7日或9日(公历10月21日或22日)。立冬分为三候:“一候兔始栖;二候鸟始生;三候始冰;四候水始冰;五候稻生;六候豆立;七候天地共收;八候冬生……”意思是说冬季已经来临了;冬始日是10月23日或24日晚七点钟或者十点钟或11点钟;从今天到明年一月初还有十几天。立冬时天气是最冷的时候了,这时候也有很多动物都已经冬眠了,植物也已经开始落叶了;也有少数植物已经开始发芽生长了。。”立冬”、“冬”字已经被赋予了温暖和吉祥。立冬时节阳气渐升。”意思是说冬天马上就要到来了。立冬标志着冬天从开始到结束。随着天气渐冷,人们的生活、生产、祭祀等活动也会相应增多。“节令习俗”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丰厚遗产和丰富含义。
3、冬至(阴历十月十七日)
又称冬至日。冬至是一个阴阳交接的节气,冬至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萌动。古代人们把冬至视为冬季的开始,按照冬至节气的时间推算和记录气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日……君子安身养气,节则藏精,不可大欲博而不足。”意思是说,冬至这一天应该固守心神而勿妄动,自然万物就休养生息了。古人也根据冬至养生经验来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来抵御寒冷季节的侵袭及其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并保护自身的健康。冬季到了,冬藏之时已到了最后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立春春天就是万物生长之春,万物复苏的季节;而立冬则表示冬季开始了季节气候开始的意思来了。冬天其实也差不多是从秋天开始的~对于冬天最早开始的季节来说还有一段时间才来呢!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生活哦!
4、立冬吃什么?
立冬之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有降低的趋势。虽然立冬的气候并不寒冷,但也是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冬天寒冷的气温往往是有利于人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增强的,这样才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人们在立冬季会对蔬菜的摄入有很多的讲究,吃什么东西?要补什么?有哪些讲究呢?对于“冬补”这一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立冬吃什么最合适!1、要多吃:食物宜温补偏温,多吃温补类食物以促进人体抗寒能力提高。这类食物包括:羊肉、狗肉、鸡肉、鸭肉、鱼虾、禽肉、牛羊肉、鸡肉等;2、要多食含维生素丰富食品:宜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的食物。如:猪肉、牛肉、鸡肉、鸭肉、海产品、豆制品、蘑菇、香菇、黑木耳、银耳、蘑菇等;3、冬天适当多吃大蒜;5、不吃辛辣类食物: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食用过多会引起人体上火;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刺激胃液分泌过多而导致消化不良;刺激皮肤引起发痒;引起口腔溃疡等疾病;此外如果大量食用辛辣食物还会导致上火出现口腔溃疡等症状。因此在立冬之后应当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温补类蔬菜(包括瓜果等);多吃一些水果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所以立冬时食笋对健康有益。立冬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上旬期间可以开始食用了。因为它是冬天第一个节气,所以最应该选择食用的食品主要有蔬菜和水果、肉类以及鸡蛋、鱼肉和鸡肉等高蛋白食物。此外还可以吃一些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以及其他高蛋白的食物;羊肉是传统意义上我国传统特色菜肴之一;由于其肉质鲜美而被誉为“动物中最鲜嫩、营养价值最高、最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之一。立冬之际主要以吃羊肉、鸡肉
二、主要习俗
民间流行着立冬吃麻团的习俗,俗称“团年饭”。在汉族地区,立冬时节人们要做“团子糕”来庆祝。人们用糯米粉和青豆混合揉成团,然后放进热水中蒸熟食用,这就是流传下来的麻团。还有在立冬这天,一些地方还举办冬令“长命菜”的竞食活动,民间将一种叫做"长命菜"的食物,用白菜心、小白菜、粉条和红萝卜等配料进行烹制而成。人们认为吃了这种菜以后,就可以保证一个冬天里都有一个好身体。据《周礼》记载,在冬季举行祭祀活动时,天子要率百官率同僚属到郊外祭祀土地神。所以,立冬祭天祭祀土地神是很隆重的。这还与人们进补有一定关系。人们在冬至时吃羊肉来补充冬季消耗的热量。
羊肉
1、杀年猪
立冬,是农历的10月二十五日。传说是女娲补天之日。相传女娲是造人之神,创世之神。她死后,人们以各种方法纪念她。后来就将这个日子定为"恶日"的日子。在中国民间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立冬这天杀年猪过春节。这一天中国各地区要举行祭拜祖先仪式。人们要宰年猪祭拜先人;还要吃"豆腐"来祭祀神祖或祖宗;还要在宰猪时向猪肉摊摊主要一小块肉表达谢意。当然也有不杀之意(因为杀年猪会把这家的人辛辛苦苦挣来的积蓄白白地花掉);但是如果家里有口粮(猪肉),就会年年有余(不是);因此一般家庭都会选择这个日子去做这个事情。"在《梦粱录》里说:“秋冬养生者宜精,宜谷”。”所以立冬这天吃食十分重要。_在北方有些地区还会流传着立冬要吃肉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防病驱邪。.这个习俗是在明朝朱元璋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老百姓冬季吃猪肉引起瘟疫和疾病等方面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食俗。
杀年猪
2、吃麻团
立冬之日,有吃麻团的习俗。麻团是一种甜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麻团是用糯米粉和青豆混合揉搓成的。如果没揉搓成光滑的麻团,则预示着这家人冬季不得病;如果揉得光滑,预示来年里会红红火火。还有一种说法:因为立冬时节正是“三九”大寒之时,人们会食用“三九粥、九味药”,并根据季节进行进补。而立冬又被称为“冬令三九”。中国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冬天对于身体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也有养生保健功效,是一年中最佳的养生季节之一。在民间有"进补一冬,轻身"、"暖身"等说法,并且在《饮膳正要》中对此也有详细记录:"立冬补冬,立有小满后十天,此谓熬‘冬三月’之时。”冬天阳气开始生发上升,而人体却处于“藏”养阶段,此时要好好保养阳气。但秋冬是进补时节,所以要注重合理搭配饮食,以“五脏不足其人”为原则,合理膳食与运动相结合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的目的。另外立冬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阴气始藏,阳气开始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时,养生重在调节阴阳气血运行。因此到了冬季就要养精蓄锐了,此时要以藏为主、不要贪凉、多喝水。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 A、维生素C和铁元素丰富的食物。"冬令进补正当时”冬季是进补之季。此时一些滋阴、补肾健脾、温胃驱寒、补血等功效食物备受人们喜欢。.比如像红枣、花生、栗子、羊肉、山药、鸡蛋、桂圆、枸杞等滋阴润肺补肾、益气养血的食物等等。--这些都是冬季不错的补品。-
麻团
3、拜神
立冬是祭祀的日子,古时称“秋冬”,但与冬季祭祀不同。秋季祭祀时,各朝天子都需亲自祭祀,以示尊敬之意。立冬是岁首之一,所以各大寺院纷纷举行祭地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的人家迎立冬来拜神,求的其实也是对神明的一种尊重。每年立冬节这天,各地就有祭拜大地神的习俗。所谓大地神也就是土神。大地神常用于人们的祈求如丰收等事宜及农业生产、牲畜的饲养、居住生活等等等方面的事务都要依靠它来为人们服务和保佑,所以人们十分重视,立冬这天都要祭拜一下这个神和人间都很重要的神灵。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祭祀自然之神已不需要祭拜如此隆重了。而以家中长者为主也要举行供献祖先、三牲、香烛祖先、斋饭、三牲等供品祭拜神灵祈福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祈安康。祭祭仪式也是很隆重的。因为每一年都要有不同的神明来到家中供祭。因此在立冬这一天祭祀时一定要虔诚:全家人来到土地神前祭拜后才可以用餐及其他各种活动等。因此,在民间这一天供奉祭地神是最重要且非常隆重而又最普遍不过了。而在中国,最早关于祭祀土地神应该算是这一传统习俗了吧。也因为这样传统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下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祝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立冬这天家家户户会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收拾整洁而过好这一年来忙碌不停了一会、吃过午饭或晚饭后就会去拜土地等神像拜一拜以示感谢他老人家保佑我们一家生活平安、健康、顺利。
祭祀拜神
4、立冬进补
立冬吃羊肉,在北方的许多地方,立冬这天还要举行进补仪式。有的地区,要吃“长命菜”。这是一种用白菜心和粉条制作而成的“长命菜”。有的地方会在白菜心中加入一些咸菜和肉一起炖制,做成美味。这道美食在东北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食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它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纤维素。据记载,多吃可以防止贫血。还可以润肺养肺化痰止咳,改善睡眠。还可以减少患感冒的几率。多吃一些补气、活血、清热养颜的食物会让人感觉更加健康哦!不过要注意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吃哦!还有一种常见疾病就是——冠心病或者高血压!由于现在很多人身体没有受到充足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的摄入,而且平时就很喜欢运动,这很容易造成我们血管痉挛或者是收缩这样一种情况就会引起血压不稳定。"血管破裂"的情况有可能造成患者身体内出现大量流血不止、贫血情况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才可以保证我们正常的身体,也不会对我们身体产生伤害哦!想了解更多立冬习俗么知识就请关注我吧!我是@小甜儿姐姐祝大家平安健康哦!
科学进补
5、晒兔肉
南方有俗语“一冷一热,兔子就遭殃”。天气变冷时兔肉是最好吃的肉了。“晒兔肉”在广东南部地区,立冬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宰杀后的兔子宰杀、晾干再晾晒,以保证其肉嫩味美、鲜嫩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这一习俗在广东等地比较普遍。晒兔肉不是做肉丸,而是晒干后晒制而成兔子肉干晒干后用来蒸饭吃。蒸煮后食清香软糯可口;或用来做汤来吃、或做成各种菜肴也是很好的风味选择。
晒兔肉
三、我国民间的立冬习俗
在我国北方,还有很多传统习俗和节庆,这些节庆虽然都是一些很小的活动,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却非常丰富。这些节日大多是在立冬前后举行。如:立冬节有吃“立冬糕”、冬至会吃饺子、祭祀土地公等习俗;祭灶、赛龙舟、斗鸡等;立冬的第二个节则是迎冬,即我国民间特有的迎冬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立斯月也,人皆知节……所以立而不拘。”所谓“节”,是指一定要用一种特定的节日形式来庆祝某一年中某种重大的日子。在古代,中国民间也将每年立冬作为“冬节”来庆贺。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习俗。
斗鸡
1、立冬习俗
立冬这天,我国民间有许多风俗和节日。例如:立冬会吃“立冬糕”,所谓“糯米蒸糕”。又称“粘糕”。“糕糕”是一种由糯米粉为原料、白糖、芝麻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面食。食用时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蒸熟后切片或烙成各种形状。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民间常见的面食之一。立冬前后,民间会举行各种活动,如:立冬大祭灶君、祭灶、赛龙舟等;一些地区还有祭灶与赛龙舟、斗鸡等活动以及祭灶大典之说;还有吃饺子和赛龙舟等活动则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冬季来临前最后一个节气;秋冬之交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冬季最短,因此又有“立冬冬一游”之说;但是此时又是中国北方最冷、最寒冷的季节。古人认为“秋冬之交是阴阳两气交相刺激的时候”;“秋气肃杀阴气为之重”;“气得收藏而蓄之才能以待来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气应顺谓万物均始生发》)之说,因此每年立冬时节都有不同风格、不同习俗并存之道理。立冬后还有吃“立冬糕”之俗。《礼记》中称:“夏至曰:‘此天地气始交也。’万物至此皆有终而形备至了。”《说文解字》中称:“腊,祭天地也。”古人认为立冬为冬至日后一个冬节(即四九)。这个时候阳气最旺,天气也最冷了,人们开始储备食物以抵御寒冷;同时这个时节人们要进补、防寒防病、补阳强身等。
立冬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