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何实现

如题所述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是在不断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联系,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购买阶段。就是产业资本家以商品购买者的资格,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

  劳动力这些作为生产要素的商品。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第二,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家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资格,使用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过生产过程,劳动力被消耗,原材料被加工,机器设备被磨损,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时的商品与原来买进时的商品相比,不仅使用价值形态不同,而且价值也增殖了。所以,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如果用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第三,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换回货币。这时,资本又重新回到了最初的货币形式。但这个货币与最初预付的货币已经不同,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除了原先预付的货币以外,又带来了一个新的增加额,即剩余价值。这样,商品资本又转化为增殖了的货币资本。用公式表示为:W′——G′
G′= G+g,其中G是预付资本价值,g是实现了的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循环也就是,它从一种形态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价值得到增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产业资本循环中顺序采取的三种资本形态,并不是三种类型的独立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自身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态。他们都统一于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这个根本目的上,只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货币资本的作用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作用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作用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其中生产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产业资本家投资的目的,不仅要在一次产业资本循环中获得剩余价值,而且要连续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G—W…P…W′—G′?G—W…P…W′—G′?G—W…P…W′—G′……

  从这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可以看出,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态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循环活动。因此,在产业资本的连续不断的循环或现实循环中就形成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

  G—W…P…W′—G′,可简写成G—G′。

  生产资本循环:

  P…W′—G′?G—W…P,可简写成P—P。

  商品资本循环:
W′—G′?G—W…P…W′,可简写成W′—W′。

  (1)货币资本循环。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而且终点G′大于起点G,有了价值增殖。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最清楚地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同时,由于生产过程表现为两个流通阶段(G—W和W′—G′)的中间环节,因而由此产生出一种假象,好像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货币资本自身表现为能够生出货币的货币。所以,货币资本循环虽然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但是,由于它给人以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假象,使这个循环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生产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资本的流通过程(W′—G′?G—W)表现为生产资本循环的媒介。而且在生产资本的一次循环中,就明显地表明生产是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生产资本的循环也存在片面性,它是从生产过程出发又回到生产过程,似乎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进行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被掩盖了。

  (3)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已经增殖了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它们都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所以,商品资本的循环表明生产就是再生产过程。同时商品出售的流通过程是作为商品资本循环的最初阶段,在循环中占了首要地位,这表明,全部商品的消费是这种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然而在商品资本循环起点终点都是商品,好像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因此,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必须联系起来统一加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和实质。

  2.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条件是不可能经常具备的。资本主义各种对抗性矛盾的存在,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得这种条件经常遭到破坏,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只能时断时续地进行。

 

  补充: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就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考察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2.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价值每一次周转所持续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3.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这两部分时间的长短都会对资本周转时间发生影响。

  4.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这一定的时间,习惯上通常以“年”作为自然计量单位。如果以U表示资本周转的计量单位“年”,以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以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那么,一年里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是:n=。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越慢。而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越多,意味着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少,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其使用价值整体地、连续地加入生产过程,而价值则按其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

  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其使用价值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次周转的那部分资本。具体地说,就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此外,用于劳动力的资本,以工资形式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支付给工人,工人将其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因而它的价值并不像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价值那样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活劳动重新创造出来。新创造出来的相当于用于劳动力的资本价值,在商品出卖以后,又全部周转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所以,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也把它列入流动资本。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1)二者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2)二者周转方式不一样。(3)二者回收方式和期限不一样。(4)二者的物质更新方法不一样。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只是对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区分。至于产业资本的另外两个形态——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都是处在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并不存在价值转移的问题,所以称之为流通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首先,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为了区别资本的这两种划分,列表如下:
表(4—1)

  5.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这种损耗都是物质上的、有形的,所以又叫物质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损耗也叫精神损耗。无形损耗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而使原有固定资本的价值相应下降;二是由于新的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因而使原有固定资本贬值。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固定资本价值上的损耗,而物质形式上没有磨损。固定资本无形损耗所造成的固定资本价值的损失,并不能完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当代科技进步的加快,竞争加剧,使无形损耗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日时间和增加工作班次,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和弥补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固定资本在物质形式上进行替换,在价值形式上进行补偿,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必须设立折旧基金。所谓折旧基金就是按照固定资本磨损程度而逐年提取的货币准备金,也叫折旧费。它通常以一年为单位提取。折旧费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折旧率的计算公式是: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受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的影响。在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时,需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方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得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快,反之就慢。因此,为了加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需要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2.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固定资本的比重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慢;如果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快。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总资本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量,扩大再生产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在全部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因而资本周转快,可变资本周转就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价值就越大,剥削的雇佣工人数量就越多,从而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以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为:

  M= m′Vn

  年剩余价值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年剩余价值率,以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其公式为: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这里主要考察外延型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要将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以进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以及为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须追加的消费资料。

  1.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维持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要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用于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的需要。因此,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Ⅱ部类不变资本价值。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v+m)> Ⅱc

  其次,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求外,也必须有个余额。这个余额用于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Ⅱ(c+m-m/x) >Ⅰ(v+m/x)

  依据上述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前提条件,设计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如下: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 1500c+ 750v+ 750m=3000

  5500c+1750v+1750m=9000

  在这个图式中,Ⅰ(1000v+1000m)>Ⅱ 1500c,符合Ⅰ(v+m)> Ⅱc这个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具备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可能。

  2.从这个图式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怎样进行的

  为了扩大再生产,第一年生产结束后,资本家必须进行积累。积累首先从第Ⅰ部类开始,假定第Ⅰ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作积累,另一半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积累部分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仍是4∶1,即资本化的剩余价值有400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c表示),100转化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v表示)。这样,第Ⅰ部类的产品价值的各部分按其作为扩大再生产基金的用途重新组合为:

  Ⅰ:4000c+400△c +1000v+100△v +500m/x =6000

  在这里4000c是补偿基金,用以补偿第Ⅰ部类所消耗的全部不变资本价值,400△c是积累基金中用于追加不变资本的那部分,1000v是原有工人的消费基金部分,100△v是积累基金中用于追加可变资本或追加工人的消费基金部分,500m/x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这里的Ⅰ(4000c+400△c)可以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得以实现和补偿。Ⅰ(1000v+100△v +500m/x)部分,仍需和第Ⅱ部类进行交换。它代表总值为1600的生产资料,比第Ⅱ部类原来消耗的生产资料1500c多100。这100代表第Ⅰ部类为第Ⅱ部类多提供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可用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同时,第Ⅰ部类还要求第Ⅱ部类多提供这样多的消费资料,以供增加工人的消费之用。与此相适应,第Ⅱ部类就要进行如下的资本积累:首先,从750m中拿出100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再按照资本有机构成2∶1的比例(假定第Ⅱ部类积累部分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再从750m中拿出50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这样,第Ⅱ部类的产品价值的各部分按其作为扩大再生产基金的用途重新组合为:

  Ⅱ: 1500c+100△c + 750v+50△v + 600m/x=3000

  这里的1500c是补偿第Ⅱ部类消耗掉的全部不变资本价值,100△c是积累基金中追加不变资本的部分,50△v是积累基金中用于追加可变资本或追加工人的消费基金部分,600m/x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其中Ⅱ(750v+50△v + 600m/x)部分,可以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得到补偿;Ⅱ( 1500c+100△c)部分所代表的产品,是消费资料,它通过同第Ⅰ部类的交换取得价值为1600的生产资料。

  上述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

图中①、②是两大部类内部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交换,③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补偿,第二年的扩大再生产就可以进行了。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第二年生产的结果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 1600c+ 800v+ 800m=3200

  6000c+1900v+1900m=9800

  第二年产品的实现,以及第二年以后各年度扩大再生产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情况,可以根据第Ⅰ部类的积累率,按上述方法加以类推。

  从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Ⅰ(v+m)> Ⅱc,Ⅱ(c+m-m/x) >Ⅰ(v+m/x),仅说明扩大再生产具有了可能性,只有当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保持比例平衡时,总产品全部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扩大再生产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能正常进行,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

  第一,第Ⅰ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加追加的不变资本。即

  Ⅰ(v+△v +m/x)= Ⅱ(c+△c)

  第二,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要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即

  Ⅰ(c+v+m)= Ⅰ(c+△c)+Ⅱ(c+△c)

  第三,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即

  Ⅱ(c+v+m)= Ⅰ(v+△v+m/x)+ Ⅱ(v+△v+m/x)

 

  同简单再生产一样,第一个条件是基本的,其它两个条件是派生的。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实现。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往往是在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的。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会发生第Ⅰ部类生产比第Ⅱ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即生产资料生产必须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3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社会生产规模不变。因此,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假设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如下:

  Ⅰ4 000c + 1 000v + 1 000m = 6 000

  Ⅱ2 000c + 5 00v + 500m = 3 000

  根据上述图式,为了使第二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经过交换得到实现,因此,这个实现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的4 000c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因为这个部类的资本家要互相购买生产资料以补偿一年内消耗的不变资本。②第Ⅱ部类的5 00v + 500m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因为这个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要把收入用于购买消费资料。③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和第Ⅱ部类的2 000c都不能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是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但在物质形式上却表现为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的2 000c是消耗了的不变资本价值,但在物质形式上却表现为消费资料。因此,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必须和第Ⅱ部类的2 000c相交换,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才能得到个人消费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才能得到为补偿不变资本所必需的生产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4 000c①+1 000v+1 000m=6 000③

  Ⅱ2 000c+500v+500m②=3 000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1 000中的一半即500用作追加的资本,另一半500用作资本家个人消费。又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那么,转化成的追加不变资本为400Δc,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Δv。这样,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

  Ⅰ4 000c + 400Δc + 1 000v + 100Δv + 500mx=6 000

  假定第Ⅱ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2:1,则必须从剩余价值中提取100,用作追加的不变资本,提取50用作追加的可变资本,从而使第Ⅱ部类的生产规模也相应地扩大。这样,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如下:

  Ⅱ1 500c + 100Δc + 750v + 50Δv +600mx=3 000

  按照重新组合的图式,扩大再生产的交换关系表现为:Ⅰ(4 000c + 400Δc)则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的是:Ⅱ(750v + 50Δv + 600mx)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的是:Ⅰ(1 000v + 100Δv + 500mx)和Ⅱ(1 500c + 100Δc)进行交换。在扩大再生产的三方面交换关系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最基本的交换关系。因此,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 +Δv + mx) =Ⅱ(c +Δc),即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着重分析资本的运行过程,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考察,揭示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运动的速度和资本运动的条件,垄断阶段资本运行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揭露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阐明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教学重点:了解资本循环、资本周转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本章在以上各章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研究资本的运动过程。资本的运动过程,从单个产业资本看,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考察资本循环的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过程经历的各个阶段及采取的形式,阐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以及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及其矛盾,以便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生产出剩余价值。考察资本周转,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以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在数量方面的影响。而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看,表现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重点是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基本比例关系,即所要求的实现条件,并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考察,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一节资本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资本是在不断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联系,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就是产业资本家以商品购买者的资格,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 劳动力这些作为生产要素的商品。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第二,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家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资格,使用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过生产过程,劳动力被消耗,原材料被加工,机器设备被磨损,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时的商品与原来买进时的商品相比,不仅使用价值形态不同,而且价值也增殖了。所以,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如果用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第三,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换回货币。这时,资本又重新回到了最初的货币形式。但这个货币与最初预付的货币已经不同,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除了原先预付的货币以外,又带来了一个新的增加额,即剩余价值。这样,商品资本又转化为增殖了的货币资本。用公式表示为:W′——G′
G′= G+g,其中G是预付资本价值,g是实现了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循环也就是,它从一种形态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价值得到增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产业资本循环中顺序采取的三种资本形态,并不是三种类型的独立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自身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态。他们都统一于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这个根本目的上,只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货币资本的作用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作用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作用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其中生产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产业资本家投资的目的,不仅要在一次产业资本循环中获得剩余价值,而且要连续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G—W…P…W′—G′?G—W…P…W′—G′?G—W…P…W′—G′……从这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可以看出,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态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循环活动。因此,在产业资本的连续不断的循环或现实循环中就形成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循环。货币资本循环:G—W…P…W′—G′,可简写成G—G′。生产资本循环:P…W′—G′?G—W…P,可简写成P—P。商品资本循环:
W′—G′?G—W…P…W′,可简写成W′—W′。(1)货币资本循环。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而且终点G′大于起点G,有了价值增殖。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最清楚地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同时,由于生产过程表现为两个流通阶段(G—W和W′—G′)的中间环节,因而由此产生出一种假象,好像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货币资本自身表现为能够生出货币的货币。所以,货币资本循环虽然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但是,由于它给人以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假象,使这个循环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生产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资本的流通过程(W′—G′?G—W)表现为生产资本循环的媒介。而且在生产资本的一次循环中,就明显地表明生产是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生产资本的循环也存在片面性,它是从生产过程出发又回到生产过程,似乎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进行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被掩盖了。(3)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已经增殖了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它们都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所以,商品资本的循环表明生产就是再生产过程。同时商品出售的流通过程是作为商品资本循环的最初阶段,在循环中占了首要地位,这表明,全部商品的消费是这种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然而在商品资本循环起点终点都是商品,好像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因此,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必须联系起来统一加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和实质。2.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条件是不可能经常具备的。资本主义各种对抗性矛盾的存在,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得这种条件经常遭到破坏,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只能时断时续地进行。
第2个回答  2013-07-23
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环境条件下,用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表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何实现,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否用于创造扩大再生产条件来表述,很难准确的叙述明白。社会资本构成已经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也不仅仅属于资本家支配了,应该换个方法来表达,用老百姓的话说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通过把社会资本投入一个生产过程获得的产品,扣除自用换回社会资本,再按原来的规模方式投入下一个生产过程周而复始。扩大再生产就是将社会资本投入一个生产过程换回社会资本后,以大于原来投入生产的规模再次投人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循环往复从而不断的扩大生产获得更大的收益,实现过程主要体现在创造扩大生产规模条件和扩大生产的过程中。
第3个回答  2013-07-23
一是要靠资本的积累,二是经验的积累,三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第4个回答  2013-07-23
采纳率:29.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