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宋的《仁斋直指方.诸风》中,最早提及"感冒"一词,指的是《伤风方论》中描述的一种症状,表现为风邪侵袭引发的发热头痛、咳嗽声重和涕唾稠粘。与伤寒有别,伤风通常由外邪侵袭肺卫引起,初期治疗以解表散邪为主。对于体质虚弱者,若反复感冒,正气受损,邪气滞留,治疗需兼顾扶正与祛邪。
“感冒”在现代网络用语中,含义有所不同,当人们说“对XX不感冒”时,意味着对某事不感兴趣或不喜欢。若病情严重且流行广泛,就被称为“时行感冒”。作为流行病的常用术语,它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感冒”这个词最初是官场术语。宋朝馆阁中,官员值夜班时若请假,会写“腹肚不安,免宿”,以“害肚历”为请假簿。南宋时期,太学生陈鹄创新地用“感风”代替“腹肚不安”,并将这一词汇引入太学,与“害肚历”形成对仗。陈鹄的灵感源自同时期的永嘉医派,该派将外因疾病称为“六淫”,陈鹄借此创造了“感风”一词,表示受风邪侵袭。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借口。清代学者俞樾指出,官员以“感冒”为请假理由,是对宋代“感风簿”传统的延续。这个词语的演变,反映了从官场到日常生活的广泛接受和使用。
如今,“感冒”已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词汇,尽管它的有趣起源往往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Cold和流行感冒Influenza,Epidemic influenza,Grippe。普通感冒,中医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