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2
《好的故事》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之中,帝国主义压迫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和广大人民一样,渴望美好的未来能尽快到来,因此创作了这篇文章,寄寓了他的希望。
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希望打破“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对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细致,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在文章中,鲁迅描述了自己在昏沉的夜晚,闭上眼睛,后仰靠在椅背上,手中握着《初学记》,在朦胧中看到了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许多美丽的人和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绚丽的云锦,万颗星星般飞动,同时又无限延伸。他仿佛记得自己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等,都倒映在清澈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次划桨,带着闪烁的日光,以及水中的萍藻和游鱼,一同荡漾。各种影像和物事,无不解散,摇动,扩大,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接近原形。边缘参差不齐,如同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的光芒。鲁迅所经过的每一条河,都是如此。他所见到的故事也是如此。水中的青天作为底色,一切事物都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动、永展开的故事。鲁迅看不见这篇故事的结束。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应是村女所种。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忽然碎散,拉长,如胭脂色的水迹,却无晕染。茅屋、狗、塔、村女、云等,也都浮动着。大红花完全被拉长,这时如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某一瞬间,它们又将退缩。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即将织入塔、村女、狗、茅屋、云中。鲁迅所见的故事变得清晰起来,美丽、优雅、有趣,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丽的人和事,他一一看见,一一知道。他即将凝视他们……他正要凝视他们时,突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缩,凌乱,仿佛有人掷一块大石入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影子撕成片片。鲁迅无意识地赶忙抓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几点虹霓色的碎影。他真的热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着碎影还在,他要追回它,完成它,留下它。他抛开书,欠身伸手去取笔,却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他不在小船里了。但他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文章首先描述了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了梦境中的“好的故事”。灯火逐渐缩小,石油将灯罩熏得昏暗,四周鞭炮声响,烟雾弥漫,是“昏沉的夜”。鲁迅一边看书,一边朦胧入睡,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的空气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暗喻。
接着,文章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鲁迅先总体描述,这个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有许多“美丽的人和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变幻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也是鲁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然后,他回忆起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丽的人和事。清澈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和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合,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的光芒,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而非梦中的奇想虚化。接着,鲁迅具体描述了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作为底色,一切事物都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动、永展开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忽然碎散,拉长,如胭脂色的水迹,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女、云等,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丽的人和事”融为一体,“美丽、优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最后,鲁迅写“好的故事”的破灭。他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人掷一块大石入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他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他真的热爱这“好的故事”,“趁着碎影还在,他要追回它,完成它,留下它”。但当他抛开书,欠身伸手去取笔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昏暗的灯光,他不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但他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