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如题所述

综述如下:

在老师眼里,在同学眼里,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眼里,他都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是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考试题型、作业方式等之一。语文基础素养常态化训练:是学生语文基本功项目。

造句要领:

词语理解是重点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一个句子是由若干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组成。所以,要想写出好句子,必须要理解自己所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理解所要使用词语的含义,包括其词性和感情色彩,才能够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6

在我国,部分父母用“乖”或“不乖”来评价儿童的一切行为表现,“乖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标准。但近年来,有关“乖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杨振宁先生对清华的学生们说:“中国的学生不要太乖了,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 部分教育工作者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乖孩子”。那么,“乖孩子”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一、 “乖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将“乖孩子”儿童期的家庭表现归纳为五个方面:
1、学习表现。具体体现为儿童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
2、顺从(听话)表现。具体体现为儿童是否顺从;
3、孝顺表现。具体体现为对待父母态度的行为表现;
4、勤劳表现。具体体现为儿童的劳动表现;
5、懂事表现。具体体现为是否遵守学校纪律及社会规范等。
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在家庭中,如果在学习、勤劳、懂事三个方面有好的行为表现,并且能够较多的顺从、孝顺父母,就会被父母评价为“乖孩子”。
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乖孩子”标准?
在对“乖”的汉字解释中,强调了顺从、听话这样的特点,因此,父母在评价儿童是否“乖”时要求儿童孝顺、勤劳、懂事是可以料想的,但对学习表现的重视程度如此突出则与我们的特殊国情有关:
1、与传统文化有关,如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中国经济落后,生存压力大,是个“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往往把一生的幸福都压在某种职业上,选择面窄。中国父母认为学业成绩好,找到好工作,求得一生安稳,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因此,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就是学业成绩优秀,能考上好学校,能获得高学历。


3、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现实生活中,儿童往往也能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一俊遮百丑”。
三、“乖孩子”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5年12月11日,“复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被被依法执行死刑,终年29岁。在事发之前,身边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乖巧、懂事、品学兼优,谁都没想到,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乖孩子”,竟然会做出这么骇人听闻的事情。深入剖析“乖孩子”教育,我们发现其存在如下负面影响:
1、泯灭孩子活泼的个性,违背儿童自然发展规律,一些没办法做到顺从的孩子,甚至会因为老师家长的冷落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2、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培育不出锐意创新的开拓型人才;
3、“乖孩子”从小接受的正面评价比较多,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对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
四、顺其自然,还孩子自由和宽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孩子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乖孩子”,有创造力、有想象力、有主见、有胆识、生动活泼的开拓型人才,才是我们的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如适当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地飞翔,顺着天性,谱写出精彩充实的人生篇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