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预防传染性肝炎?

怎么预防?

吃了毛蚶就会得甲肝吗?和乙肝患者共饮共食会被传染吗?脂肪肝需要特别治疗吗?肝功能不正常,就是患有传染病吗?秋天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季节,如何正确有效地预防乙肝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科主任倪武医生,请他就肝病知识这一话题为大家全方位地补补健康课。

  病毒性肝炎种类甲、乙、丙、丁、戊

  据倪主任介绍,一般老百姓讲的肝炎,默认的就是病毒性肝炎。其实肝炎种类很多,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脂肪肝、药物肝以及由遗传性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肝脏疾病等等。目前发现的病毒性肝炎有五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这五种是经过国际认证的、由嗜感病毒引起的肝炎,病毒在肝脏中浓度很高。还有一些非嗜感病毒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比如感冒、肠道疾病等等,不过这些是属于过客病毒引起的、非特异性的肝功能损害,不是特别的肝部感染,而是全身的一部分感染,一般不会变成慢性病,一旦全身症状好转,肝功能也就随之恢复了。

  在这五种病毒性肝炎中,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甲肝、戊肝是通过消化道感染的,乙肝、丙肝、丁肝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的;按发病状况来分,甲肝、戊肝是最常见的急性肝炎的类型,而能够引起慢性肝炎的只有乙肝、丙肝。丁肝是一种特殊的肝炎,引起丁肝的是一种缺陷病毒,病毒本身不能独立存活,必须感染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丁肝病毒外面有一层包膜,只有乙肝病毒才能够合成这层表面抗原,因此没有乙肝病毒不可能感染丁肝。

  传染性判断体内有无病毒复制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病,人们通常的误解是,肝炎病人之所以不能接触,是因为转氨酶高、具有传染性。

  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被彻底推翻了,是否具有传染性,跟肝功能正不正常、转氨酶高不高没有丝毫关系,关键就看一个指标:身体里是不是有病毒的复制以及排毒现象。倪主任说,病毒复制才是传染最根本的原因,不管是甲肝、乙肝、戊肝还是丙肝。

  消化道感染甲肝、戊肝

  甲肝、戊肝属于急性肝炎,目前医学界一般的看法是不可能变为慢性,即患者一旦康复就肯定没有传染性。

  甲肝、戊肝的传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即人体通过粪便排毒,从而污染到食物,由手入口引起发病。一般发病以后3-4周为传染期,需要隔离4周时间。传染性最强时在前驱期,即潜伏期末,又称黄疸前期,即病人刚刚开始出现感冒、低烧等症状的时候。倪主任回忆道,1988年甲肝大流行,当时的做法是发现一个患者隔离一个,但还是没有用,这是因为,由于甲肝传染性的特点,患者在被隔离之前已经传染了很多人。

  预防方法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由于甲肝、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一定要把病毒吃进去才会发病,接触病毒性肝炎病人,靠戴口罩是达不到预防目的的。因此,防止甲肝、戊肝的感染,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以及饮食卫生,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公共场所的很多物品,如门把手、公交车上的拉手等,都可能沾染病毒,接触之后没洗手就吃东西,容易导致发病。此外,甲肝和戊肝病毒能在被污染的水产品中较长期存活,尤其是诸如毛蚶、蛤蜊、蛏子等“小水产”品,在采集、运输或销售过程中一旦被污染,再加上很多人喜欢生食或半生食这些“海鲜”,就很容易造成大流行。其实这些肝炎病毒煮沸五分钟即可杀灭,养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此类肝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血液、体液感染乙肝、丙肝、丁肝

  乙肝、丙肝和丁肝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主要通过临床输血、静脉吸毒、性接触或“血对血”的污染等途径传染。成年人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90%以上可以不治而愈,只有10%不到的人才会变成慢性乙肝或者慢性的表面抗原携带者。中国的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绝大部分是在婴幼儿期或者围生期(也叫围产期,即分娩及哺乳过程)被感染的。而成年人在接触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后,被传染的可能性极低。

  倪主任说,我们应当打消对慢性肝炎患者的歧视。除了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以外,成年人因普通的工作、生活接触甚至共饮共食被感染的可能性极低。在具体的预防方面,应该避免吸毒和性滥交,对于容易受到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用品,如牙刷、牙膏、口杯、毛巾、剃须刀等应分开使用;结婚前应主动进行婚前检查,明确对方是否患有慢性肝炎;如果家庭成员或性伴侣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应注射乙肝疫苗,如未进行过有效的疫苗防护,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发生性关系时应使用安全套;此外,应避免在无规范消毒措施的机构进行拔牙、牙科护理、纹眉、美容、修脚等。

  预防方法注射疫苗,避免血液、体液接触目前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已有成熟的疫苗,并已被列入我国新生儿的免费计划免疫,免疫效果良好。许多感染了乙肝病毒的育龄女性都担心自己能否生孩子,如果孕妇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婴儿出生后除注射乙肝疫苗外,还应立即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这样绝大部分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同样可以生下健康的宝宝。虽然目前尚无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只要掌握了丙肝感染传播的规律,合理防护,丙肝也并不可怕。

  怎样自测肝病

  如何对自己进行肝病方面的自测,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及时就诊治疗呢?一般地说,出现下列几方面情形时,要引起注意:

  1.肝炎流行季节或流行地区以及家中有急性肝炎患者时应高度警惕、时时提防。

  2.少数人在发病前曾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3.无明显诱因而突然感到神疲力乏、精神倦怠、两膝酸软等。

  4.突然出现厌油、恶心、呕吐、腹胀、泄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5.右肌胁部有稳痛、胀痛、剌痛或灼热感。

  6.巩膜、皮肤、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

  7.两眼虹膜上斑点明显。

  8.手掌呈金黄色,或整个掌面有暗红色或紫色斑点。

  9.手掌和指端表面的皮肤充血性发红。

  10.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

  11.在两耳廓相应的肝点区,有一结节状隆起,用火柴棒轻压此点时,疼痛较其它部位明显。

  12.面色黧黑无光泽。

  13.全身皮肤表面可见分散的红点,用一带尖的物体轻轻按压红点中心时,四周的红丝可消失,停止按压后红丝又复出。

  14.右侧颈部脉怒张。

  15.腹部膨隆,腹壁上青筋暴露明显。

  16.下肢明显水肿,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小。

  17.有长期酗酒史或长期服用某些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磺胺类等药物者应警惕酒精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

  18.肝癌患者可触及肝脏表面不平整,有结节感,压痛明显。

  19.严重患者口中常有一种类似烂苹果的气味。

  当然,最后的确诊还要依赖于医院的理化检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9
目前疫苗是主要方法,同时应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在外就餐者,应该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方法在后)。避免多个性伴侣,避免经常出入医院传染科。

丙肝暂无疫苗,应避免密切和传染源接触。

如果是乙肝疫苗,需要先做两对半,看是否感染,如果感染需要根据肝功能结果考虑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

如果未感染,又分为有抗体和没有抗体,如果有抗体,说明抵抗力很强,其中又分为曾打过疫苗,和没有打过疫苗。曾经打过的需要每5年左右加强接种一次,当然您不是这种情况。第二个有抗体的是曾经感染后的回复人群,这类人无需注射疫苗,自身抵抗力就很强。

如果没有感染,也没有抗体,其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未打过疫苗,也从没感染过,需要尽快接种疫苗(第一次接种应按照0-1-6方法,即接种第一针后1个月接种第二针,6个月后接种第三针);另一类是曾经打过疫苗,而现在抗体滴度不足,需要加强免疫。
第2个回答  2013-07-19
急性病毒性肝炎通常症状发生突然,包括食欲下降、身体不适、恶心、呕吐,常有发热。吸烟的病人,厌恶吸烟是典型症状。偶尔,特别是乙肝病人可出现关节痛和风疹(皮肤荨麻疹)。 几天后,尿的颜色加深,出现黄疸,绝大多数代表性症状在这个阶段消失。尽管黄疸进行性加深,但病人感觉较前好一些。胆汁淤积的症状(胆汁流停止或减少)如大便灰白,一般瘙痒可出现,黄疸一般1~2周内可达到高峰,随后减轻,2~4周内消失。 急性病毒性肝炎根据病人症状和肝功能检查进行诊断,半数病人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和触痛。
急性病毒性肝炎必须同其他几种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鉴别,例如:本病早期的流感样症状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类似,酒精性肝炎也会出现发热及黄疸,后者发生在长期大量饮酒者。如果血液检查中发现病毒蛋白或肝炎病毒抗体,即可作出相应的诊断。
[预后]
甲型肝炎预后良好,大多数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戊型肝炎病死率一般为1%-2%,最高达12%。 [预防] 隔离患者,甲型和戊型肝炎应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乙、丙、丁型肝炎应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易感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还可使用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防止甲型肝炎,或应用高滴度抗-HB-VlgG注射预防乙型肝炎。

慢性肝炎通常有急性肝炎病史,尽管远比急性肝炎少见,但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本病通常表现较轻,不产生任何症状或明显的肝损害,但有些病例,持续的炎症会缓慢地损伤肝脏,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衰竭。 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迁肝”)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两类。其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两者均可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急性期可以不明显)。如急性肝炎的病程超过6月-1年,症状持续或肝功能试验仍有异常,即可认为已进入慢性阶段。“迁肝”的病情发展属良性,多数病人迁延多年后病情好转、稳定,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痊愈,极少数变为“慢活肝”。后者病情较复杂,且可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亦可有肝硬变的伴发,最终演变成肝硬变,预后较差。
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的常见原因。大约75%的急性丙型肝炎转化为慢性肝炎。乙肝病毒,有时丁肝病毒,可引起少数慢性肝炎,甲型和戊肝病毒不引起慢性肝炎。药物如甲基多巴、异烟肼、呋喃妥因和醋氨酚引起慢性肝炎,特别是长期服用更是如此。肝豆状核变性,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疾病,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引起慢性肝炎。

传染性:
急慢性肝炎都具有传染性,不过一般有一个传染期的,过了这个传染期就不会传染了,应明确是何种肝炎,比如1.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消化道传播)。被甲肝病人大便污染的水、食物等,未经彻底消毒被人饮用或食用就很容易引起甲肝的暴发流行。近年来由水产品传播的甲肝屡有发生,泥蚶、毛蚶、牡蛎、醉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 因此,须严格消化道隔离。

2.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①输血传播: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②医源性传播:由医疗过程中各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等引起感染。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而导致传播。③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育龄妇女,通过妊娠和分娩传给新生儿。④性接触传播:个体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被感染。 须严格血液隔离,避免体液接触,同时亲人朋友需注射疫苗。

3.丙型肝炎具有与乙型肝炎相似的传染途径。如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而造成丙肝的传播。在我国丙型肝炎患者多见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单采浆的献血者和曾应用过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浆的人。那时候我们对丙肝病毒还一无所知。

4.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由于丁型肝炎病毒是个没有外壳的病毒,它必须穿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这个外衣才能繁衍后代,因此丁肝病毒感染一般发生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携带者和乙肝患者中。

5.戊型肝炎传播途径和甲型肝炎相同。水源污染造成戊肝的传播和流行尤为突出。如果水源是被戊肝病毒一次性污染,则引起短期戊肝流行;如果水源持续被污染,则引起戊肝长期流行,可达数月之久。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肝脏发炎,比如说细菌——肝脓肿;药物——药物性肝损害;饮酒——酒精性肝炎;中毒——中毒性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只有部分病毒性肝炎才具有传染性。急性或慢性要结合肝功能,二对半,HBV-DNA病毒复制数量来判断传染性强弱。

乙型肝炎病毒在中国感染率很高——大约在10%以上。绝大多数病毒感染者没有什么症状,我们以前曾经叫“健康携带者”,其实这些人肝脏还是存在有细微的病理改变的,并非是真正的健康携带者。比较合适的叫法叫“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些人没有明显症状,就是肝功能检查大多数也是正常的,但是具有传染性,具有高度隐蔽性,是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最大传染源。他们也许就在你的身边,还和你共进午餐呢!所以,我们建议人们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至少每年一次。早发现早治疗,与人与己有益!肝功能正常也可以具有传染性!因为有正常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在我们国家,母亲传染给孩子是主要途径,也就是说母亲怀孕和生产过程中传染给了孩子,也叫“垂直传播”,所以有“父亲有病,病一个,母亲有病,病一窝”的说法。再一个传播途径就是血源传播,包括使用血液制品——血浆、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输血、不洁注射等等造成的感染。所以,我们提倡慎用血制品。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就是性传播,乙型肝炎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性传播疾病,人体的各种体液都含有乙肝病毒。家庭传播主要来源于密切接触,特别是共用餐具的传播,从预防传染病角度,在家庭里,我们也提倡分餐。

急性乙型肝炎很容易发现,就是前面所讲的肝脏受损伤后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不想吃饭、恶心厌油、肝区隐隐约约涨痛,部分有黄疸的病人会出现尿如浓茶色。急性肝炎要及时治疗,恢复很快,并可以防止慢性化。特别提醒的是千万别乱吃药,还是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慢性肝炎往往有急性肝炎病史,也有部分慢性肝炎是隐袭性的,悄悄的来,不知不觉发作了,让你感觉莫名其妙的,“怎么会得肝炎呢?没有感觉呀!”所以定期体检很重要!

怎样发现得了肝炎呢?自然肝功能检查最重要了!如果肝功能有问题,一定要仔细检查其他项目。因为肝功能异常并不一定是传染性肝炎呀!肝功能只是代表肝脏功能的状况,并不是说是否有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