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概论的作业,请各位帮帮忙。

笼统的说,雅文化就是文人文化,包括诗词歌赋;而俗文化就是民间文化,包括民谣俚语。

"雅"与"俗"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消遣娱乐没有绝对的雅俗之分.那些雅的娱乐项目,如琴棋书画,常常被附庸风雅的俗人庸俗化.而那些所谓"俗"的娱乐项目,也常被清风高古的文人墨士赋予无限风雅.
琴——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士林聚首,抚琴吟咏,相互唱和,是不同于凡夫俗子庸俗应酬的高雅精神享受.
士人独居,读书作诗疲倦之时,抚琴静养,可以调节身心疲倦.
所以琴是一种高贵的身份,学识,气质,品味的象征.

棋.指围棋,古代称为"弈".历代名士多乐"棋"不疲,不少文人笔下都记载了玄机莫测,雅趣盎然的弈棋场面.
杜甫的咏棋诗最多,有"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的名句,将山,水与弈棋融绘成画;而"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诗句,则记述了他与妻子画纸为棋盘,对弈娱乐,让小儿弯针为钩,去池边钓鱼的家庭生活的无限乐趣.
白居易常以诗酒琴棋为四友,"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他棋瘾很大,常"围棋赌酒到天明".
围棋的无穷乐趣恐怕是凡夫俗子所无法知道的.
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书.指书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历代专攻书法,卓然成家而名重千古着不乏其人,如王羲之.但更普遍的是许多读书人常以书法自娱自乐,陶冶性情.他们有的多方搜罗名家名作,观赏把玩,凝视字里行间所体现的节奏和韵律,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并发出共鸣.有的人干脆工笔描绘,在恬静和淡泊中得以松弛.这正如昔日苏东坡所言:"名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别.中国画重想象求神似,无论泼墨写意还是鉴赏品玩,都要求具有神韵,含蓄,象征,意境的个人审美品格,这是画的大雅之所在,也是诗,书,画往往浑为一体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少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如唐代王维,既是大诗人,又工书法,还精绘画.苏轼对此评论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认为诗,书,画皆是士人心迹的自然流露,"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对士人来说,家存几幅名画,闲来番卷观赏,领略大自然的秀美,参悟人世间的哲理,清心名志.而文人交友,互赠墨画,绝无铜臭之气,却倍感淡洁如水,风雅之性,与声色犬马判若宵壤.
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个体情趣的差异,雅文化还包括歌舞,养花,品茗,收藏等.总体上看,雅文化以娱乐和修性为主要功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带有"雅"的印记.
下里巴人同玩"俗"
在雅的世界之外,还有一种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即"俗"文化.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平民百姓对酒,玩鸟斗虫,赌博游艺等的偏爱.劳动之余,他们以此调节生活,寻找娱乐.
饮酒
饮酒.原是一种雅俗共享的娱乐,后更为俗化.饮酒的形式分聚饮和独酌两种.聚饮的乐趣在于几位性格相似,感情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一人有愁,壶酒相助,大家分忧;一人高兴,举杯相庆,众人快活.聚饮中最热闹的是民间遇喜事,逢节日喝喜酒.日常生活中,聚饮有数,独酌则是易得.单影只身时,自酌慢斟,让人世间的忧患和不平在酒中化为乌有.
玩麻将
玩麻将.古代叫博弈戏,后来演变成叶子戏,马吊牌和纸牌,清末发展成正宗的麻将.因为麻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流行广,影响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盛行的娱乐形式之一.清朝有书记载:"上自公卿大夫,下到编氓徒隶,以及秀房闺阁之类无不好赌.以为休闲之具,日夜不休."连一向以严刑峻法著称的雍正皇帝对此也很认可,认为这是一种消遣,是"适趣之戏具",适当加点"彩头",可以增加一点竞争性,提高趣味.但是,麻将又是一柄双刃剑,很容易以麻代赌,赌博成瘾,玩物丧志.
除此以外,传统俗文化还包括杂技,魔术,训兽表演,口技,相声,木偶戏,套圈打弹,武术,荡秋千等等,形式多样.俗文化以消遣和娱乐为主要功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带有明显的"俗"的印记.然而正是这种来自于广大民众的"俗",才使其比雅文化更有鲜活力.
总结
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趣味,只占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俗文化代表以农民为主体的被统治阶级的爱好,属于文化的下层.雅文化经过历代相传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细致并衍化为两个分支:一方面衍化为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烦琐的风俗,礼仪,一方面流变为琴棋书画的艺术门类.俗文化由于受到压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受上层文化的影响较深,呈现出很粗糙的状态.
其实,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大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的源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6
“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
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比如:我们把精美的艺术成果、深刻的学术著作、文化品位极高的行为和思想、崇高的社会人生理想等称为“高雅”和“优秀”,反之则判断为“庸俗”和“低俗”。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大众文化”并非粗野简陋,“精英文化”未必高雅精致
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