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之死千古之谜

烛光斧影--是历史对太祖的掩饰。太祖传位与其弟 不解?病重之时见他而“烛光斧影”一代天骄就此陨落

第1个回答  2013-08-05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其部下将领的拥立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北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宋太祖,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表现出了一个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的胆识,也显示了他实现统一,力扫五代弊政中所施展的正确策略的极大成功。公元976年,是赵匡胤建宋的第十七个年头,他年满五十岁,正当他施展才能,大有作为的时候,却突然溘然长逝,死因不明,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及其之后与之密切相关的赵光义继位,宋人修史讳莫如深。野史笔记偶有记载,也是众说纷纭歧异,不是深饰很厚,就是蒙上天命论的神秘色彩。但人们大都认为这与其胞弟赵光义抢位夺权有关。

  976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大雪纷飞。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寝宫,商议军国大事。兄弟屏退寝宫侍女,俩人斟酒对欢,边喝边谈论,内侍们退出寝宫门,立在外面。从殿外有人看见屋内烛影下,赵光义不时离席,好象是在躲避什么,继而又听到似有斧头戳地之声,接着太祖大声对赵光义说:“干得好!干得好!”声音激动而凄惨。稍后,赵匡胤突然死去。

  这时候,赵光义走出屋外,传呼宦官与侍女们:“你们快去请皇后皇子来!”不大工夫,皇后皇子陆续赶到,这时,宋太祖已经死了,大家放声恸哭。此时,宋太祖赵匡胤年仅五十岁。

  宋太祖到底是怎样死的?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有的说法,说赵光义谋害太祖,这是通过文莹《湘山野录》散布开来。据说,太祖曾经问卜于一个“忽隐忽现”的混沌道士说:“还有几多寿?”道士算了算命后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长寿命十二年,如果不是,应赶快措办后事”。宋太祖心中记着的这个日子到来了,晚上,宋太祖来到太清阁观看天象,起初,星光灿烂,天空晴朗,太祖心中很高兴,可是没过多久,又见阴云四起,雪雹骤降。太祖见势不妙,赶忙退回寝宫,召晋王赵光义入寝殿。光义入殿后,太祖屏退宦官、侍女,兄弟两人斟酒对饮。从殿外远远望去,只见烛影摇红,灯影下光义不时离席,似有不可受的情状。饮毕,三更鼓敲过,地上积雪已数寸厚。太祖步出寝阁,用柱斧戳入雪地之中,“嚓嚓”声清晰可闻,并听得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说罢,太祖解衣带就寝,鼾声如雷。当晚,光义没有出宫,夜宿禁中。至五更鼓过,太祖猝死。赵光义受禅继位,史称宋太宗。

  显然,所谓“混沌道士”的预言,纯属掩人耳目的胡说八道。按着这种说法,宋太祖之死,归于“天命”。文莹,是一个草野僧人,他敢于把宋国史末敢写入的“烛影斧声”一事载入笔记,已具有正直史家的胆量。但是在当时情况下,也无法毫无顾忌地抖底直书,否则,连这则笔记也许看不到了。不过,就这条真真假假的传闻本身来看,还露出一件不祥之物—斧头,兄弟对饮中出现斧头这样的凶器,难道是宋太祖用父头胁逼赵光义继位不成?如果不是,反过来会不会是赵光义为了篡夺皇位,经历过一场搏斗??

  还有的说,太祖背上生疽,痛苦得不得了,光义进屋探视,突见一女鬼用手为他捶背,他便拿着柱斧,向鬼砍去,女鬼闪避,那斧反落在太祖上,疽破肉裂,太祖痛死过去。?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则干脆讳言太祖死因。而关于皇位继承问题,却又自持一见。他说,太祖驾崩的那天夜里,皇后守在身边。太祖一死,皇后宋氏急忙派太祖生前得宠宦官王继恩传呼太祖四子德芳。王继恩阳奉阴违,径自驰入开封府传召晋王光义。赵光义随王继恩步入宫内,宋皇后听到脚步声,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答到:“晋王到了”。皇后一见晋王,先是一愣,接着惊呼:“我们母子之命,全托官家保护了!”晋王哭泣着说:“共保富贵,不要担忧。”按着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临死并没有所谓传位光义的遗诏。光义继位,纯粹出于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阴谋和斗争。

  此外还有“金匮之盟”的说法,说是宋太祖即位后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鉴于后周亡于幼儿的教训,遣嘱太祖:“汝(你)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赵匡胤长子早死,此为次子)。夫四海之广,能立长君(年纪达到成人以上的皇帝)社会稷之福也。”太祖哭着答应:“敢不如教!”赵普在场记下太后遗嘱,藏于金匮。

  以上传闻种种,都道出宋太祖之死,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都不过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王禹偁《建隆遗事》写道:“太祖将晏崩,方召赵普于寝阁,及赵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后太宗闻之,故与普有隙。”这就是说赵光义与赵普之所以结怨,是因为当初赵匡胤临死时,召见赵普,赵普主张立赵匡胤之子为皇帝。由此可见,赵光义早就有篡夺皇位之意。

  以上种种说明,赵光义为了取得皇位而谋杀了自己的兄长。之后三天,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成为占有九鼎之尊的人物。
第2个回答  2013-08-05
让事情复杂化的是,976年,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死去,赵光义以非正常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就使得原本就充满疑惑,并带有攻击性的猜测和评论愈演愈烈。宋太祖的死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正史中没有赵匡胤患病的记载,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的一宗悬案。《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极为简单,开宝九年冬,“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宋史·太宗本纪》的记载也同样只有一句话:“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赵匡胤是怎么死的?赵光义是如何登基的?这些关键内容都没有交代清楚,实在令人费解。这就为野史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关于这次权力交接的最详细和最权威的记载是《宋史纪事本末》中的内容: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晋王光义,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而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翻译过来就是:10月19日夜里,开封城大雪飞扬。赵匡胤派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宋太祖屏退左右,与弟弟酌酒对饮,托付自己的身后事。宫女和宦官们都被赶得远远的,不知道兄弟两人在谈些什么,只看到房间里烛影摇晃,赵光义多次离席,像是在躲避什么。又看到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大声对赵光义喊:“好为之,好为之”。不久,赵匡胤就死了。宋皇后看到晋王赵光义在宫中,非常吃惊,对小叔子说:“现在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书中用的是“官家”二字,官家一般是政府和皇帝的代称。这个称谓出自皇后的口中,象征着宋皇后当时就以皇帝之礼对待赵光义了。赵光义则对嫂子说:“我们共保富贵,嫂子不要害怕。”后人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当夜的情景:烛影斧声。《湘山野录》的记载与上面的故事大致相同。书中说:召开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食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寄无所闻,太祖已崩矣。这第二个故事开头哥哥召弟弟禀退左右对饮的情节都是相同的。宫女和宦官们远远地看到,烛影中的赵光义似乎在躲避什么。两人吃完饭后,已经是三更天了。当时宫中的积雪已经有数寸深,赵匡胤拿着柱斧去戳雪,还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就留宿在宫中。赵匡胤则回宫休息,鼾声大作。到五更的时候,伺候的人听不到声响了,进去一看,才发现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的第三个故事比前两个故事都要复杂,也更具有可信度。它说皇帝是四更天在万岁殿死去的,当时宋皇后马上派王继恩出宫去召小皇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进宫。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策,赵德芳当时既没有成年,也不是宋皇后的儿子。王继恩倾向于赵光义,认为宋太祖平日里就想传位于晋王赵光义,因此他出宫不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前往开封府见赵光义。在赵光义门口,王继恩见到了抢先一步到达的赵光义部下、左押衙程德玄。王继恩就问程德玄:“这深更半夜的,你来找晋王干什么?”程德玄回答说:“我住在信陵坊。今天夜里多次听到门外有人呼喊: 晋王召见。 我出去一看,却没有人。这样的奇怪情况出现了三次。我怕晋王出了什么事情,就匆忙赶来了。”王继恩觉得这是天意,于是就将宫中皇帝去世,皇后令他召见赵德芳的情况告诉了程德玄。两人一起叩门入见赵光义,都建议赵光义立即入宫。赵光义听到变故也大吃一惊,犹豫不行。他回答说:“我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谁知他进入房间后长久没出来。王继恩在外面高声催促说:“事情拖延下去,就会被他人得手了。”赵光义这才下定决心入宫夺权。当时天降大雪,王、程二人就陪着赵光义在雪中步行到宫殿。到达后,王继恩让赵光义先在直庐等着:“晋王请在此休息一下,继恩先入内打探一下情况。”程德玄说:“都到了这一步,我们直接进去,还等待什么?”三个人这才一起入宫,直到皇帝寝殿。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还问他说:“赵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说:“晋王到了。”之后的情节就和前两个故事一样了。宋皇后经过短暂的吃惊后,以“官家”称呼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回答说:“共保富贵,无忧也。”宋代的《烬余录》记载了一个八卦故事。它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乘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之机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涑水纪闻》则记述了一个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几乎相同的故事,王继恩在这场变故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赵光义是从家里被接进宫中的,宋皇后被迫承认了既成现实。在这么多版本的故事中,不管赵光义是如何夺取帝位的,有一点是所有的故事都认同的。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是自己死的,不是赵光义杀死的。尽管之后有人怀疑宋太祖可能是被谋杀的,而凶手极可能就是亲弟弟赵光义。忙乱的人影,怪异的斧声,以及太祖含义模糊的“好为之”的高叫声都令人怀疑。依皇宫的医疗条件,一般的疾病不会使太祖突然丧命,即使是疑难病症,有高明的御医,灵丹妙药,太祖也不至于一夜赴黄泉。如果太祖已病入膏肓,就该卧榻静静休养,侍从悉心照料,为什么还能夜宣赵光义?因此就有后人怀疑,那天深夜发生了一场早有预谋的宫廷政变。近年有些中外史学研究者提出,认为宋太祖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据宋史中太祖、太宗两纪的有关字句,还有《续湘山野录》里太祖病重的记载。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在《宋太祖酒癖考》一文中认为,赵匡胤素嗜酒,可能是得了高血压、脑溢血之类的急病抢救不及,才一命呜呼的。刘洪涛先生对此也持相应观点,他认为,“既然宴会在宫内,太宗是仓促应召,宴席左右不曾离人,太祖入睡时无异状,又有侍寝守护,说是受了太宗谋害,就不可思议了。赵匡胤的死因是遗传性家族病,即是由于躁狂忧郁病愈后,又患了脑动脉破裂(脑溢血)症”。所以他的死亡“实是病死,不足为怪。所谓 烛谜 的玄虚只是那些性耽疑古的历史学家的猜测而已”。在其中几个故事版本中,王继恩和程德玄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帮助似乎准备不足的赵光义夺取了帝位。后人怀疑赵光义即位合法性的第二个疑点就是王、程两个人与赵光义的关系。王继恩极可能是赵光义平时笼络并安插在宫中的亲信,而程德玄极可能是事先得到消息匆忙赶到晋王府谋划夺位的亲信。他们两个人在那个关键的夜晚,都事先做好了准备。针对这样的质疑,我们退一步来考虑。即使王、程两个人是赵光义的亲信,这也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古代的重臣和皇族,谁身边没有几个亲信?京师中各个重要人物的亲信相互交织,上下活动,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它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是个人自保和发展的需要,早已经是朝廷中见怪不怪的事情了。第二,王、程二人在关键时刻为赵光义出谋划策无可厚非,这也是真实的政治斗争。他们事先知晓情况,事情发生时鼎力相助,这都不能用来批评赵光义在耍阴谋。也就是说,在976年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赵光义是夺位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
  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二十五,葬于永昌陵(位于郑州巩义)。公元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漳泉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