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什么?

如题所述

教师知识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
1、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教师要具备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心理方面的常识。
3、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要具备课堂情景教学知识能力以及相关行为标准。
4、操作性知识,指的是教师要具备教学经验知识方面的积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莎士比亚曾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角色。”教师的角色是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素质要求和教师对自己承担职责的认识。其实质是对“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的概括。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领域,引起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原有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它需要不断地解构、整合为新的角色。◆学生学习的“领头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者是“牧羊人”的形象。课堂上一群学生痴痴凝望着教师或书本,笔下沙沙作响,仿佛是一群啃草的羊儿。而教师恰似一个“牧羊人”,他挥动着羊鞭,起承转合,乐此不疲。结果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语)。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或是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协作,教师再也不能“灌输”、“填鸭”了。“牧羊人”的形象应该被重塑为“领头雁”。“群雁高飞头雁领”,知识的源泉在哪里,教师要引导“群雁”踏出一条寻觅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路者,也是寻路人。他永远在寻找最新的未知领域,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开拓,并且永远充满激情与活力。◆学生生活的“设计师”日本的石川达三在《关于教育》中说“对孩子的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成一个好孩子,而是二十年后,当他成为社会的一员时,能够坚强的真正的活下去,这才是教育的着眼点。”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把“学会生活”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偏离生活的轨道。在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环境虚拟化,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具体而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终身学生教育,让他们明白学习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让他们明白生活是现实的,生活就是烦恼、快乐、宽容、拼搏;还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让他们感悟“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你将生活在过去”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彼德·伊利亚德语)的深刻内涵。进而吸引学生去热爱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具体而言,教师要打破“警察”的形象,要做“平等中的首席”,将自己的权威内化于教学情景。另外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这也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过程的“制片人”有道是“社会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教学活动何尝不是如此?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占用了课堂大半时间,结果是“导”而不“明”,“演”而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充当配角,甚至观众,竟也心甘情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纵览一切,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特征确定并实施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当好“制片人”,让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其意也是如此。◆教学资源的“挖泉人”不知什么时候起,“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成了教师角色的隐喻。这一隐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环境下,教师是不是只要有一桶水就足够了?显然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倒水人”,其作用应该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资源,并且加以辨别筛选,让学生自己积极、健康、和谐地发展。与此同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教师自身也要扮演“挖泉人”的角色,不断挖掘“活水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学生心理的“保健师”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从关注学生心理的角度对未来教师的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再加上网络环境的影响,他们很可能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格的促进者,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师”的职责。�◆学科教学的“研究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在传统观念上,教学研究是很神圣的事,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无须参与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教师要想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承担起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尤其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就必须兼任学科教学的“研究员”,从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规律,进一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益。◆课程整合的“触媒者”在网络环境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学科教学取得新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也是当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授课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需要,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特征,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革除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弊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推进素质教育。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仅仅称呼为辅导者或是学习的援助者是不充分的,应该称之为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帮助学生展开探究的“触媒者”。教师的这一合理定位是新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总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青丝的春蚕、辛勤工作的园丁、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孺子牛,这些曾经使我们教师津津乐道、心满意足的称谓,在网络环境下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塑造,这不只是简单地预测未来教师作用的一种手段,更是积极地促使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变革得以发生的一种手段。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有鉴于此,从事教育的一线教师必须根据环境适时自觉地进行“角色”的嬗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程度,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3个回答  2018-02-23
职称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
第4个回答  2018-08-01
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按照行业规范,在时间节点内,根据职称和专业,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经验技术。他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