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肖申克的救赎》的评价

对《肖申克的救赎》的评价

《肖申克的救赎》的评价:

《肖申克的救赎》打动人的地方不仅于此。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这个社会的众生相,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

警卫队长哈德利和其他狱警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像极了观众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观众们可以称之为监狱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当然是关键人物,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监狱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主要内容:

《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编剧并执导的美国剧情片,由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领衔主演。

该片根据斯蒂芬·埃德温·金1982年的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改编,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因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狱后,与在狱中走私各种违禁品的瑞德成为了朋友,安迪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我拯救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

该片于1994年9月23日在美国公映。1995年,该片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提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2
如果你一辈子只买一张DVD,你会选择哪个电影?   如果我只有一次选择,我会选择《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八年前,那年我二十二岁,懵懵懂懂,还只是个孩子,晕晕糊糊的看完了这个片子,没觉得刺激,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片子的名字会被翻译成《刺激一九九五》。   第二次看这个片子是在两年前,外出出差,独自一个人在异地,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极其压抑,炎热的夏天让人喘不过气来,而那天,在笔记本电脑上再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恰好手里有一瓶冰镇的啤酒,似乎那个下午,我也坐在安迪的对面,享受着狱警提供的啤酒。   其实,看这部电影要了解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肖申克,第二个就是——救赎,第三个就是——安迪,而最后一个就是——希望。   关键词一:肖申克   肖申克,一座监狱的名字,无数的犯人关押在这里,在台湾三区版的DVD里,这所监狱被翻译成鲨堡,何谓鲨堡?想来也不难理解,鲨鱼的凶猛是众所周知的,这座监狱也如其名,是一座黑狱,一座吃人的监狱。   关键词二:救赎   正如典狱长办公室墙上所挂着的那副刺绣的圣经里的一句话一样:“上帝的审判比预料的来得快!”安迪用了十九年,用一把小小的锤子凿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所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也救赎了狱中其他犯人的心,从此他们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而当初瑞德开玩笑说,如果想用这把锤子逃出去,恐怕需要整整六百年。   关键词三:安迪   一个貌似普通的银行家,安静腼腆到让人不忍心对他下什么毒手,但是正是这个大姑娘一样的银行家,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夫,也就是这个银行家,在蹲了19年冤狱之后,抱着信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逃出生天,而他的工具是:一张诺大的海报以及一把仅仅被认为是可以雕琢小石子的小锤子。   关键词四:希望   这个词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是最最关键的一个词汇,因为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关于希望,安迪第一次跟瑞德谈起是在他放了那首《今夜无人入睡》而被关了小号之后的事情,记得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白:   安迪:你应该继续吹(指口琴)就不会忘记了。   瑞德:忘记什么?   安迪:忘记在这世界上,还有这不用高墙栅栏围起来的地方,还有你自己心里的,他们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瑞德:你指什么?   安迪:希望!   瑞德: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典狱长的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   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第2个回答  2013-06-12
当有些人从与我们相同的生活模式中逃脱而我们能做的只是静静的望着他们,看着他们越飞越高,走的离我们越来越远,心里也许会羡慕,但我做的更多的只是努力遗忘。是没有勇气,是不够坚强,还是不想逃脱现在的生活模式,怕离开后过的还不如现。有想法的人很多,敢去做的人也很多,可是能真正做成的却只有几个。但是做了总比不做强,就算是等待,也应该努力着等待。即使是怀念,也要努力着怀念。
第3个回答  2013-06-12
兰克.达拉邦特的这部摄于一九九四年的影片取材于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但千万别指望影片会提供给你廉价的感官刺激。(斯蒂芬多次声明,他的作品是“恐惧”小说而非恐怖小说)导演达拉邦特只是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到影片最后,真正需要拯救的人恰恰是一直在努力拯救别人的瑞德。然而,同样面对命运的不公,安迪却能表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与典狱长的较量中,默默构建属于自身的未来。当别人还在为如何打发狱中无聊时间而终日生活在蝇营狗苟中时。安迪已经开始展望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当他爬过那条象征着生活中一切龌龊与不公的下水道,最终投入到阔别二十载的自由时,相信每个观众都被这终于战胜了“习惯”的“希望”所震动。

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一般对影片的商业性很看重,而能像《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影片,不是很多。更难能可贵的是《肖》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要远远超过它自身的商业性,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倍受人们喜爱,甚至被认为是“男人必看电影”之一。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从两个方面来拯救我们的:一方面是自由,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我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谈一下这部电影。

(一)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

影片中有这样三个场景:一个是这样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囚犯干完活后,在屋顶闲散地坐着,很悠然地喝着安迪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那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

另一个场景里,在安迪打开音乐后,监狱里响起了莫扎特的音乐,高亢优美的声音在监狱上空回荡起来,所有人,包括囚犯和狱警,在那一刻都朝向音乐传来的方向,安静的聆听,忘掉了高墙的束缚……

还有一个场景,安迪经过自己的不懈地努力终于建成了当时英格兰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囚犯可以像自由的人一样,在图书馆里获取监狱外自由的空气…….

安迪所做的这一切: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同伴争取一段自由自在地喝酒的机会;宁可得罪典狱长和那个极其恐怖的狱警,只是为了囚犯感受到音乐里的那种自由的感觉;十几年如一日地写信,最终建成了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安迪看来,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两个字,那便是“自由”。人活着不能失去自由,即便是在监狱里,也应该尽力为自己争取自由,以为在他看来,人活着便是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

影片从两个对自由的限制因素:一个是监狱;另一个便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监狱是从肉体,身体方面来限制自由;而体制化则是从灵魂,精神上对自由的限制。影片强调的便是从精神上限制自由的体制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