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为什么会获奖?

如题所述




2017年10月5日,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此结果一出,引起了一片哗然。
诺贝尔文学奖给出的的颁奖词为: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石黑一雄的小说是凭借出色的情感表达在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
这一点也一直符合石黑一雄的写作风格,注重心理描写,擅长于从创伤记忆的视角,去表达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
他的小说涉及许多重大的历史与政治事件,受到这些事件影响的主人公们往往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去阻止痛苦记忆的再现,或者去压抑难以直面的欲望,从而减轻内心遭受的折磨。
石黑一雄的小说没有曲折多样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并不依赖戏剧化的情节去推动故事发展,而是追求一种节制的叙述表面之下的复杂心理与深沉情感。
那么,我们不得不深究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让石黑一雄的作品感情表达如此的丰富细腻,深沉感人?
许多人猜测,这和他幼年的移民经历是分不开的。
1954年,石黑一雄出生于日本长崎。石黑一雄的父亲是一位日本海洋学家,1960年参与了一个英国政府在北海的研究项目,举家迁往英国南部萨里郡的小城吉尔福德。石黑一雄在英国当地学校上学,但在家里还是用日语和父母交流。
石黑一雄在访谈中说,本来他们只是暂时性地居住在那里,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们还考虑过回日本,但逐渐一家人就定居下来。
尽管石黑一雄接受的是典型英国式教育以及典型的英国南部中产阶级抚育方式,但他在学校里就开始体味到了文化冲击,发现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而且很多年都看不到除他以外的一个非英语人士。
石黑一雄曾表达过自己既非英国人,又非日本人的感受。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没有明确的角色,没有能够让我辩护或抒写的社会或国家。没有人的历史是我的历史(我没有历史)。”
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文化的养育背景,才使得他与英国土生土长的作家不同,才让他发现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石黑一雄的小说中有日本背景和漂泊的感伤基调,反映了石黑一雄的怀旧情结。关于这一点,石黑一雄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背井离乡的经历和被放逐感促使他走上写作的道路。


他曾经说过:20岁之前,我一直都在关注各种的日本东西,只要有日本的电影我都会去看。现在想想,这多半是由于我的写作欲望。我到现在都没有回到日本,但回去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对我来说,日本有很特别的意义,它蕴含了我的各种回忆、猜测和想象。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一切正从我的脑海逐渐淡去。因此,我感到一种紧迫感,要在它完全消失之前把它记录下来。”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极端的渴望和矛盾,才会让他的作品外表清淡,内心强大。虽然他的作品情节平淡,没有戏剧性,但是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令人震撼。
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从个体视角出发,在那些不安且充满失落和遗憾的回忆之中,展现战争重塑国际政治格局的过程,也许用战后而不知后殖民来形容石黑一雄的主题关注更为恰当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想要写作国际化小说的作家。什么是‘国际化’的小说?我认为这种小说展示的是对于有多样化背景的人很重要的生活视野。它描写的人物也许游历各国,也许安于一隅。”
在《危机时代的从创伤叙事,石黑一雄作品研究》这本书中包含了石黑一雄的作为一位创伤叙事大师的写作经历和叙事策略。
本书从作者早年的经历为线索,介绍了石黑一雄的生活背景,分析了了这种背景对他造成的影响。
因为大学期间,他沉迷于各种优秀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夏洛蒂·勃朗特和狄更斯,所以,在创作手法上,石黑一雄深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写作上也因此遵循西方传统。
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一直以“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为标准,虽然石黑一雄的小说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但是石黑一雄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观点:从创伤记忆的视角去表达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这种方式一直非常符合诺贝尔文学奖所追求的准则。



人文荐书《危机时代的创伤叙事》梅丽*的这本《危机时代的创伤叙事(石黑一雄 作品研究)》探讨石黑一雄作为一位创伤叙事大师的 写作经历和策略,通过他的长篇小说,分析其独特文 化立场、创伤叙事策略和风格,揭示文化全球化背景 之中人类所面临的普遍创伤性经历,从“低语境文化 ”的角度出发,探讨全球化进程对语言、记忆、人际 交流、以及文学本身所产生的异化作用和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