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可以解决吗

如题所述

手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神经紧张。

西医临床对手抖的研究,结论是原因不明,症状分类倒是总结一大堆,生理性手抖:心理精神紧张时的手指抖动;病理性手抖:又有个专业词,叫震颤。一般是神经疾病与损伤、脑组织疾病、药物中毒性手抖、老年帕金森等。

又分: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回跳性震颤及震动性震颤等,然后病因,可能是脑部神经,肝豆状核变性,动脉硬化,老痴等!

很多手抖,根本就不存在病变,也不代表是什么病的预兆。也不一定只是一时的紧张。身边的年轻人,十有八九有过手抖经历,还有两到三成是长期手抖。也未见什么病变。

手抖,由神经紧张所致。神经紧张,并不只是心理因素。跟身体某些特定营养素密切相关。现在人是不是长期神经紧张呢?是的!跟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有关,也跟饮食结构不均衡,某些营养素缺乏有关。

一切疾病的开始,都是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或修复出现异常的表现。结构损伤,就是器质性病变,多表现为疾病临床;功能损伤,就是功能性病变,多表现为亚健康。结构损伤,都会伴随有功能损伤。

一切疾病的康复,都是细胞以消耗营养素,作为修复材料、能量燃料和调节作料为基础,实现了细胞组织的自我正常修复。病一次,从发病到痊愈,表面上看,人啥也没损伤,但如果对应营养没跟上,那么伤害的就是营养素。

这一段,看似跟本文无关,但却非常重要,这是营养医学模式下的营养病理,便于我们理解疾病的真正发病机理。

回到手抖。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对神经造成持续性伤害,人体完成自我修复后,损失的是主要是钙和镁。缺钙,人会抽筋,缺镁,人会震颤,也就会产生手抖。心理紧张,也是同样的原理。

从现在人的饮食结构来看,吃蔬菜没有以前多,叶子菜则更少,深色叶子菜则少之又少。叶子菜的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很多叶绿色才能完成,而镁是合成叶绿色的重要材料,也就是说,叶子菜,颜色越深,叶绿素含量越高,镁含量也就越高。

手抖,震颤,神经紧张,除了缺镁以外,还有可能是缺维生素B6,也伴随其他B族维生素其他成员的缺乏。早老性痴呆,都跟缺B6和钙镁有关。而B族维生素在体内的仓库是肝脏,现在人有太多伤害肝脏的生活方式。

B族维生素,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鸡蛋、牛奶以及粗杂粮。肝脏,现在不宜多吃,粗杂粮大家也吃得少,牛奶,很多人并没有养成每天一杯的习惯。基本上,现在人的B族维生素是非常缺乏的。

一方面消耗大,一方面摄入少,能不缺么?缺了,自然就有表征。B族和镁,都是缺的,神经自然就紧张,神经紧张,那处于神经末梢的手指,能不抖,不震颤吗?

原因分析清楚了,解决方案自然就来了,每天吃500克以上的蔬菜,叶子菜占一半以上,粗杂粮每天吃一餐。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或时间比较长的,每天1000毫克的钙镁片补上,再来50毫克的B族维生素,问题就解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7

3C数码

第2个回答  2020-05-24
心理精神紧张时的手指抖动;病理性手抖:又有个专业词,叫震颤。一般是神经疾病与损伤、脑组织疾病、药物中毒性手抖、老年帕金森等。
第3个回答  2018-11-05
手抖是可以解决的,主要是找到准确的病因。
1、帕金森病导致的手抖: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该病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出现拇指与食指每秒3-4次的对合动作,专业上称为“搓丸样”动作。同时该病还可随病程的延长出现表现减少,肢体僵硬、动作减少,行走不稳等症状。目前此病还是医学难题,各种治疗方法也是只能做到缓解或改善病情,无法做到真正治愈。在早期服用药物可以控制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药物不能控制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手术按照脑起搏器,通过刺激大脑来缓解症状。
2、特发性震颤的手抖:如果你抖动是在写字,端水杯,夹菜或者在做精细工作时开始抖,静止时减轻或消失,同时在紧张、注意力集中、激动时颤抖加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引用少量饮酒可减轻抖动的话,则应首先怀疑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震颤及原发性震颤)。此病发病原因太复杂,有时各人情况都表现不一,其危害性没有帕金森严重,只有不影响正常生活也可不接受治疗。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脑起搏器也能很好的控制症状。
3、药物性震颤的手抖:很多药物都可引起肢体抖动,故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如该药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副作用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且不可擅自加量、停用及延长服药疗程。如果因上述情况出现了该种副作用,也不必惊慌,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停用该类药物或替换药物,症状多能自行停止。
4、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手抖:如果你在手抖的同时,伴有消瘦、多汗、突眼、心跳加速等症状,则应到医院及时行血清甲状腺素及甲状腺B超检查,因为甲亢亦是引起肢体抖动的常见原因。治疗甲亢即可治愈手抖的症状。
第4个回答  2020-05-26
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回跳性震颤及震动性震颤等,然后病因,可能是脑部神经,肝豆状核变性,动脉硬化,老痴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