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出李鸿章“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段典故的出处?

这段典故网上流传很广,可是详尽的出处我却从不知道,我想确信这段典故历史确有其事,麻烦大家,谁能帮我找到可信的出处,比如出自《清史稿》之类(清史稿中没有)。
另外能否帮我提供一下讲述这段典故的原创作者,有没有正规杂志发表过(以此参考典故的可信性),谢谢。
典故如下:
李鸿章有一段典故,颇为耐人寻味。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段典故出自李鸿章所述。

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

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

扩展资料: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量级的复杂人物。他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超级重臣。他靠绞杀太平军和捻军起家,是一个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

他创办过一大批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新式企业,是第一流的洋务人才。他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应承担重大责任,是一个误国者。

李鸿章(1823—190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有20余年的时间里,他以文华殿大学士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集军事、外交于一身,几乎左右了政局。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100多年前,亦即李鸿章刚病逝后的两个月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清史稿》中也有类似的定位:李鸿章“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从李鸿章当时所处的地位和影响看,后人知道他并且能够记住他是不难理解的。

问题是,人们知道的记住的应当是一个真实的李鸿章,是那个历史上多重性格多种表现的李鸿章,而不是经过刻意修饰过打扮过甚或任意拔高了的李鸿章。

靠绞杀太平军和捻军起家李鸿章屠杀太平军是出了名的。1863年12月6日,他施展诱降阴谋夺取苏州后,一次下令仅在双塔寺院内就杀害了3万多名太平军。

有的外国人20天后到了那里,还能“见到庭院地上浸透着人的鲜血!”并发现“抛满尸体的河道仍旧带红色”。

他们“因亲眼目睹了人类屠杀的可怕证据而感到不寒而栗。”12月12日攻陷无锡后,李鸿章统率的淮军照样滥杀了6000余名无辜的居民。惨遭杀戮者的“惟一的罪名就是因为居住在太平军的城市里”。

据不完全统计,从1862年5月淮军与英法干涉军、常胜军会攻南桥开始到1864年5月淮军与常胜军攻陷常州为止,他们仅在苏南几次较大的战役中就杀害了太平天国军民10万余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平台“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0

出自李鸿章所述。

典故来源: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李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

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

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

而实际上倘若李鸿章没有过于抓北洋海军权力与“保船避战”政策,清政府对于北洋海军的经费不至于减少如斯,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改变,而不是窝囊的被全歼于渤海湾海港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第2个回答  2018-08-02

这句话出自李鸿章所述。

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手握“利器”的人要常常知省,不要澜生杀心,滥用权力。

李鸿章简介如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8-20
1、这句话出自李鸿章所述。
2、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3、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手握“利器”的人要常常知省,不要澜生杀心,滥用权力。
第4个回答  2014-01-10
可能出自《李文忠公全集》,不太确定。追问

我找不到这书,朋友能找到这本书的资源的话能麻烦帮我查一下吗?

追答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15663060你在这里下载,自己找下吧,内容太多。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