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化?

如题所述

林语堂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那些璀璨夺目的诗歌留存千年,构筑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情感。如今,身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也许人们再也不能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此时,古典诗词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本期“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上,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通过生动的例子解读古典诗词的现代魅力。一切真的古典文学都是现代的文学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是古典诗词的现代魅力,可能有朋友会问,古典诗词是传统的文学,传统的文学跟现代人有关系吗?有作用吗?有魅力吗?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个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的话“一切真的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我现在把他这句话稍微做一点延伸,我觉得“一切真的古典文学都是现代的文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代文学家所面临、所描写、所表达的许多问题,今天仍然存在,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要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古典诗词的普世价值之所在。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我们是相通的,古典诗词的现代魅力有两重含义,一个从客观上来讲,古典诗词当中确实有许多和我们现代相通的地方。第二,从主观上来讲,我们读古典诗词应该具备一副现代的眼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我认为最普遍的,或者说最严峻的问题应该是两点:第一,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第二,道德水平严重下降。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现在,我们天天都在讲和谐,其实和谐有两个基本的含义,第一,要建立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二,要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恰好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两个最基本的主题。请客吃饭中看出古今不同孟浩然的好作品很多,我们今天选的是一首和自然、和人的关系比较和谐的作品《过故人庄》,我先给大家读一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的诗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比较平淡,他不用什么典故,也不去雕琢字句。但意蕴是很深厚的,所谓语淡意不薄。第一句讲请客的食物。吃的是鸡和黍,那个时候的鸡是走地鸡,黍也是自己家种的。故人等鸡长大了,黍成熟了,就请好朋友孟浩然过来,用的都是健康食品、放心食品。而且我们在座的朋友,应该说多少人在广州的郊区都有熟人吧,都有朋友吧,都有故人吧,等他们家的桂圆熟了,等他们家的鸡长大了,有没有邀请你去?没有吧。这就说明你们的关系还没有像孟浩然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用自己养的鸡,用自己种的黍来招待自己的好朋友,这一点不一定是我们现代的人能够比得上的。现在大城市的人有几个人是把朋友请到自己家里来吃?一般都是在餐馆里面吃,在餐馆里面吃大概有几个意义,第一个是懒得做,第二个是显摆一下。第三,不是贴心的朋友我不想把你带到家里,不想让你知道得太多。所以,这个关系就隔得很远。古代人是在家里吃的,而且是面对打谷场和菜园子吃,这就是没有把他当外人。再一个,吃饭的时候说什么?“把酒话桑麻”,乡亲们在一起没有别的话,杂言就是乱七八糟的话,他说“把酒话桑麻”,也不谈国家大事,因为国家大事的话题太重大了,一个农民承受不了。不像我们现在一个人到了农村去了喜欢跟人家谈国家大事,喜欢谈奥巴马,这些就不是很恰当。最后,吃完了之后下一次还来不来?这个很重要,如果这次宴会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话他就不会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次的宴会纯粹是朋友之间的叙旧,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也是我们很难做到的。为什么我们研究请客没有古代人那样爽快呢?因为我们现在请客吃饭难免有功利目的。我们可能会说我的儿子今年大四了,您不是认识王维、认识朝宗吗?您能不能给他在荆州找一个位置?所以说,他们没有这么多世俗的考虑。古典诗词帮助人们回归“原生态”中国人认为文学是与天地并生的,刘勰的《文心雕龙》讲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有七情六欲,由于受到自然界这种物的感动,他才开始写作,这种过程十分自然。所以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里面的“物”就是自然,诗歌就是人和自然的有机融合,人的情感的有机融合。所以叫“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的这些作品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就不一样。现代工业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了自然的原生态。现在自然环境已大多为人工所取代,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诸多角度来看,我们所体验和理解的世界已经被人类加工处理过了,再也不是直接或者本源的了,而是间接的。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水泥地覆盖了一切原本可以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生物,建筑物遮住了自然美景,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改变。这就是美国的学者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状的描述。古人描写的是原生态的自然,而且古人用的语言是一种不经过雕琢、野生的语言。现在有些语言就不是这样子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说,最好的语言是一种“野生”的语言,普通的好文章就像一座花园,在那里,经过锄草和精心栽培,其生长的正是你所想要的。然而真正的好文章却不受花园篱笆的约束,它也许是一排豆角,但是也可能是几株花、野豌豆、大百合,美洲茶。更不可预测,也包含了更深广得多的智力活动,所以我们说古典诗词描写的是自然的原生态,用的语言是野性的语言,自然的语言,没有经过雕琢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对原生态大自然的记忆,帮助我们恢复对于单纯的、真诚的、厚道的人际关系的记忆。由于古典诗歌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是一个美的存在,是一种艺术的存在,所以这种恢复首先是一种感性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艺术欣赏的过程。古典诗歌的现代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精神上,同时也体现在审美上。现场互动提问:我们要怎么去通过诗句来解脱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怎么去通过诗性的思维方式来化解这种矛盾?曾大兴:古人把诗的作用看得很重,我们现在对诗的作用不像古人看得那么重。你说诗歌能够拯救我们什么,我觉得这对于诗歌来讲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诗歌只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唤醒我们曾经有过和大自然的美好关系,唤起人类曾经有过的单纯的、厚道的、真诚的记忆。我们知道曾经拥有很美好的自然环境,现在再来保护大自然,就有一个参照性;我们知道人的道德水平的下降不是历来就有的,曾经有过很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艺术的唤起,是一种感动、感染。这种东西能有多大的作用呢?不可能很快就见成效,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要活得简单点,虽然现实生活很复杂。比如说今天在座的这么多位,冒着寒风赶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单纯的追求,我们来体验诗,我们来学诗,我们把其他的社会交往暂时放一边,我觉得这就够了。诗的作用只是提升一下自己的境界,不可能有大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4
首先,得弄清文化这个概念,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体味出古老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因为,中国文化悠久泱漭,特别是《易经》和《道德经》等各种典籍,体大思精,堪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在当代21世纪,甚至以后更长的人类历史时期,仍不失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尤其对调整人与自然、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各种关系,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是什么?文明又是什么?严格说文化与文明是不相等的。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文化是人类创造的遗迹与记忆,劳动创造了文化,文明是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程度的总体评价。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一块沉淀了的历史化石;又有人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去理解,知识与文化是不相等的 。现实生活中,有知识没文化的例子很多的,而有文化没知识的也存在)。对文化的定义共有一百多种,但归根结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