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题所述

现实意义: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的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球人民共同所需要的,任何战争为一己私欲,只会危害民众!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国际惯例:

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

联合国设立: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

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这是为纪念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最大的纳粹死亡集中营波兰奥斯维辛。二战期间,在这里110万人遭纳粹屠杀。

也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目前日方草率的“致歉”)、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警示世人 。

公祭之日,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意义深远。

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影响广大。

设立过程: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拟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拟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3]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2018年10月31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其中将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城默哀一分钟的倡议,明确列入法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08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不仅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也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一种世界记忆。国家公祭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无疑有助于国际社会建构和保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