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快乐而高效的阅读

如题所述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阅读,从阅读中思考,从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从阅读中提高人生境界。然而,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并不强,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无用书籍的大量涌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达、家长控制力的降低等;另一方面则与教学有关,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这些因素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强,不喜欢阅读,无法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对此,笔者主要从教学角度探讨快乐阅读的方法。
一、将充足的阅读空间留给学生
(一)莫让“教”掩盖学生的天性
教师在课堂上“教”一定要有尺度,不要什么都教,更多地是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在阅读课上,如果教师是一言堂,将一篇文章的内容和盘托出,当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文章的结果,就会失去主动阅读的兴趣,体验、探索的激情就会降低。教师要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去体验、去探索,在自我的认知中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如《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在教学中,笔者先不让学生去了解课文的内容,而是指导学生搜索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再举行一次朗诵会。在朗诵会上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激情高涨,即使到快结束的时候还保持着一定的激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读和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二)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需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在自我阅读中,教师不应拘束学生,把阅读范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要放开学生阅读的翅膀,让学生真正地去感受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如《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保罗在与男孩的短暂接触中,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也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的主题。这篇课文情节十分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从知识层面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很容易,但从真正的情感层次上把握却很难。教师可以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章,通过对比阅读、讲解与阅读相整合的方法,加深学生的感悟,从而使学生了解“给予”的真正意义。
(三)让学生和文本一起融入自然
大自然给予人们很多美好的东西,自然的呼吸与我们的呼吸是一致的。在自然中,很多人能够找到快乐,享受到自然带来的乐趣。阅读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体验,让学生亲近自然、阅读自然、感受自然,会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阅读。如有一次笔者正在上课,突然教室窗外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窗外,充满了对外面的渴望。当我看到这一幕,索性让他们到操场上,自由快乐地尽情享受一番!当然,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在学生回到教室后,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说出来,形成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美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语感”是人们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语感较好,写出来的文章也较好。教师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孔子游春》一文,其中有描述景色的文字:“广裹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让学生反复阅读,从而体会自然景色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的美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学生的“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衫”“滚滚的春雷是大自然前进的脚步”“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美好语句。文学浸润着每个学生的灵魂,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写作中体验。学生通过文字、图画、诗词、曲谱等不同形式把对文章的理解、看法、想法等表现出来,提升了阅读的成就感。
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在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对桂花了解不多,很难想象出桂花雨到底是个什么场景。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摇桂花的场景展示给学生,学生可如身临其境般去感受和交流。再如学习《黄山奇松》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 “黄山四绝”的奇观,学生对黄山的“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课文也就愿意学、乐于学了。多媒体的运用架起了学生阅读和体悟间的桥梁,使学生的阅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沐浴,自由地体验、感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