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如题所述

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中,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塞上凄迷风雪,苦寒的天气引起的。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原词:

《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释义:

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 :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3、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4、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6、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7、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8、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释义: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释义: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相思·山一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1
《长相思》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风一更,雪一更”引起的,就是随军出征在外,露营的时候,风雪交加,诗人心里烦躁,想想还是家乡好,因为家乡没有这样恶劣的天气。这个可以从后面那句话“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看出来。
原文: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改词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07
是因风雪声的嘈杂而想到故乡没有这种声音
说的是战士们的乡愁
第3个回答  2018-05-08
嗯嗯嗯嗯嗯,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不知道。 哈哈哈哈哈😄😄😄😄😄😄😄😄😄😄😄😄😄😄😄!
第4个回答  2018-05-07
《长相思》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风一更,雪一更”引起的,就是随军出征在外,露营的时候,风雪交加,诗人心里烦躁,想想还是家乡好,因为家乡没有这样恶劣的天气。这个可以从后面那句话“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看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