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入声字的读音来读诗真的好听些吗

如题所述

不仅仅是好听些,如果要读入声韵的诗,肯定是用入声读起来押韵

粘贴: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粤语的一大特色。古代诗歌,即使是非格律诗,也都十分重视入声的运用,因为入声「短促急疏藏」,运用得当,可使诗的节奏铿锵有力。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竭」、「雪」、「绝」都是入声字,与诗中所表现的激烈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又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及柳宗元的《江雪》、岳飞的《满江红》等,都是如此。北方汉语由於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脱落,「入派三声」成为一条普遍规律,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用普通话诵读这些古诗,无法体会入声的艺术作用。同时,由於「入派三声」,原来的入声字很可能读为平声,这麽一来,连区分平仄都成问题,传统诗词的音韵美必然大打折扣。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只有粤语保存着一整套塞音韵尾,包括双唇塞音韵尾 p、舌尖塞音韵尾 t、舌根塞音韵尾 k,也就完整地保存着古汉语的入声。传统诗词,尤其是上述押入声韵的诗词,只有用粤语吟诵,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正像儿化是北京话的标志一样,入声可以说是粤语的标志。而儿化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入声却是古代汉语音韵的保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