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广难封”?李广不仅打仗厉害,而且箭术高超,三朝元老。为啥难封侯?

如题所述

原因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而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自身原因【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事件,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外界原因【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材料选自http://baike.baidu.com/view/882764.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6
你好!

【李广难封】出自《滕王阁序》--王勃

这里并不是说李广没有功,而难封。

客观原因:

他一生功绩无数,只是备受排挤,有遭到帝王猜忌。

主观原因:

他本身为官清廉,不愿高官俸禄。还有个人性格决定的。

人们用“李广难封”;比喻怀才不遇

--------------来自知道团队《八千里路云和月》;团队贴吧《史志不渝》吧。很高兴为您答疑解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