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人物形象的分析

如题所述

从《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看雨果的心理世界
黄守友

【摘要】本文从作家的创作动机与作品的关系方面分析了《巴黎圣母院》与作者雨果当时心境的神秘联系,它是作家对爱情婚姻家庭经历和自身处境思考的结果。主要分析了三个人物形象,经过作家思想感情,审美关照的整合,赋予人物多层面极为丰富极为复杂的意蕴。透视着作家对自我的肯定,以及对爱人的善意批评和热望渴盼。
【关键词】创作动机 内驱力 雨果 情绪体验
伟大作品的创作都有一个复杂的动机族作为其推动力,正如弗洛伊德所言:“诗人在创作每一个诗作时都不止有一个动机,诗人的大脑里也不止有一个冲动。”借此,我们认为,《巴黎圣母院》与作者雨果当时心境的神秘联系是一个必然,它是作家对爱情婚姻家庭经历和自身处境思考的结果。1830年前后的雨果,心海的波涛,来自他与安黛尔本来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由于第三者圣佩韦的插足而发生失衡,趋于狂怒。他以一种重获心理平衡的内驱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宣泄自己的痛感心理,提笔著文,表达并实现自己强烈的也是激愤的对安黛尔和圣佩韦的呼唤和吁求。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创作道德支配着他不能把自己的笔尖用作发泄私愤、漫骂仇人的低级工具。我们畅游于《巴黎圣母院》的世界时,深深被感染的是其中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情绪。深深被打动的是其中歌颂美,肯定美和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宣扬。只是站在作家特殊处境下的心灵峰巅,反观作品时,才发现雨果的生活体验与作品的神秘联系。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作家是富于创作道德的,他利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将创作劳动时遭受的情绪体验渗透于作品而不易察觉。没有让自己的激愤之情昭然若揭地敞露于外。妨碍读者对创作主旨,批判所向的关照和体悟。
但是,我们审美静观的视线由作家情绪体验对创作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影响的理论作导引而聚焦于雨果内心世界的时候,我们还是发现他不是圣人,他没有拒绝创作规律的束缚和作用力,他仍然受制于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就有什么样的作品这一创作法则,使作品具有伟大的社会意义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个人意义。我们发现,他的心境明显地渗透在形象层面上。弗洛伊德指出:作家们“总喜欢根据自我观察,把自我分裂成许多个自我,结果在好几个主人公身上把自己精神生活的冲突具体地表现出来了。”雨果正是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自我心理冲突的外化欲望,即把自己的心境渗透在作品中。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认为,雨果把自我观察的结果分裂成兽性自我,爱情自我和家庭自我而播撒进《巴黎圣母院》这个母体,并反娩出克洛德,加茜莫多和甘果瓦这组3胞胎。这就是说,“在因肉欲和禁欲之斗争而倍受煎熬的克洛德·弗罗洛的形象中。隐藏着雨果本人的某些东西”;在由恩情而变为爱情的加茜莫多身上隐藏着雨果本人神圣高洁爱情的另一些东西;而在甘果瓦身上则隐藏着雨果的家庭观念。这种自我的分裂,我们不仅在弗洛伊德那里获得了理论支撑,而且就雨果自己来说,也是他对人的心理挖掘的结果。1827年10月发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指出:“人是二元的,在他身上有兽性,也有灵性,有灵魂,也有肉体。”这意味着他对于心灵构成的正反两方面的冲突在经历了长期的生活感受后升华到了理性认识和概括的高度。这里,克洛德即取得了雨果所说的:“兽性”,“肉体”的所指功能,加西莫多即取得了“灵性”,“灵魂”的所指功能。那么。甘果瓦叱?我们认为:首先,在作品中,甘果瓦与克洛德为师生关系,克洛德与加西莫多为“父子”关系。这种描写可以看作是作家在对他们进行一体化处理,至少是一种富指倾向。这两对关系中的任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指出雨果的精神生活。他们在雨果多面体的心灵世界那儿获得了归宿。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妻子“另有新欢”,最敏感的莫过于丈夫。而雨果又非常珍视爱情,重视家庭。在作品中就设置了一个用以指涉自我的甘果瓦形象,以转告他对家庭遭到破坏这一变故中既有妻子的责任又有自身原因的痛心的思考。再者,甘果瓦身上确也保留着作家的某些素质。因此,甘果瓦是不能被排除在自我系列之外的。他在小说中肩负并完成的是雨果对家庭思考的任务,他是雨果精神生活中一个侧面的物化替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