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

如题所述

(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
影响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会计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四条规定会计假设,但无一不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构成威胁。会计主体假设在实践中难以严格做到,如公司经济活动与个人私下活动难以完全分开,差旅费、电讯费、业务招待费就是最好的例证,货币计量与稳定假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受到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冲击;持续经营假设也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因为公司的寿命与实体资产的寿命不可能完全一致。会计分期假设也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为人为划分的会计期间并不能绝对地反映客观真实如本期实际发生的差旅费由于出差人员的不及时报账,不得不记入下一会计期间。
第二,会计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除真实性外的其他十一项原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会计信息真实性。(1)历史成本原则。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并不能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在通货膨胀普遍的情况下,由于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收入则按以后取得的市场价格计价,这样将通货膨胀引起的较高收入同较低历史成本配比,会多计收入少计成本,造成虚增利润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会计主体实行宽松信用政策的赊销方式下了,会导致一方面应收账款余额增加,货款收不回来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坏账损失加大,另一方面销售收入增长,利润总额增长,公司所得税、应交增值税也相应增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并不增加,甚至还可能出现负值,公司资金会异常短缺。(3)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要求少计或不计可能的收入,多计可能的损失或费用,这就使会计人员偏离客观的、公正的、中立的立畅�主观判断的偏向性必然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例如,运用稳健性原则后,如果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那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稳健性原则也是建立在会计人员判断基础上的,如果用之过度,就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4)重要性原则。该原则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允许会计主体不反映相对不重要的信息,使会计信息达不到100%的完整、真实。(5)配比原则。该原则的运用会出现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而这两项费用本身就带有不准确性。
第三,会计政策。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公司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会计准则允许会计政策和多重选择,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会计信息。如果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备抵法处理坏账损失,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存货的结存价值等,都会减少当期利润;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少计经营费用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第四,公司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今后的加工者,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公司内部因素
1.企业领导行政化和会计人员监督权的弱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目前我国对大部分集团企业的领导的管理仍然集中于政府部门,这种管理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使集团企业的领导不仅是一个企业家还要是一个政治家,导致会计信息要迎合企业领导的意志,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人事管理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流动困难,会计人员不得不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所应有的监督权被弱化,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
2.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当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有人说,会计人员天天和钱打交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里就包含一个政治素质问题,因为政治素质高的会计人员能够从严要求自己,完全能够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政治素质差的人往往抵挡不住钱的诱惑,成为贪污腐败分子,更谈不上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了。
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对会计原则、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等的多重选择,这样有利于会计人员从公司实际情况出发,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但究竟会计人员如何选择应用,则完全是个人的事,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
3.内部控制不健全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或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我国当前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因设计不科学失败或因不能落实而失效。
内部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质量控制不严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凭证制度、帐簿制度、稽核制度具有预防性和自动补偿性功能,即会计信息在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予以检查;同时,一旦发现某一处理环节有误,就有相应的不久措施予以自动纠正。二是内部审计“再控制”职能受限。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而建立的一套监督系统,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审核会计凭证、会计记录、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监督会计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但我国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未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形同虚设,甚至被当作异己力量,致使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展开。
(二)外在因素
1.股票发行的影响
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和后续发行(配股、增发新股)。在首次发行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此外,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有关。前些年股份公司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实行的是计划额度制。在额度一定的情况下,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筹集到更多的资本,只能尽可能提高新股价格。要提高新股发行价格只有在每股收益上下文章,因为新股发行价格=市盈率*每股收益,而市盈率一般是固定股。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企业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
对多数公司而言,公司上市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持续融资的能力。目前上市公司筹资的主要方式是配股,通过配股可以得到企业急需的现金。
2.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东部与西部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账外账、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3.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质量差强人意
注册会计师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水平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能够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的饿甚至与上市公司勾结在一起,合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审计的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不受他人和自身私心杂念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5
上面摘取的信息很全面。总的来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决定权在于企业管理层甚至治理层本身。务求会计信息真实,那必须有企业各业务部门的紧密配合,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因为会计信息是公司经营情况的财务表现,如果业务层面的信息不真实,财务处理后的会计信息同样会不真实。其次,财务部门的自身管理和人员素质也非常关键,即使有一个完整真实的业务信息,没有一个严谨、专业过硬的财务团队来归集处理这些信息,最后表现在财务报表的信息也会随之而产生差错,进而体现为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呈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