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的意思

如题所述

挽联:清朝曾国藩挽其二弟联,三河镇一役,湘军最精锐的李续宾部被陈玉成、李秀成合力围歼,曾国华随李战死。曾氏痛挽胞弟,婉约飘咽。

以下摘自<市场星报>
曾国华是湘军统帅曾国藩的胞弟,三河大捷中,湘军尽灭。曾国华也以“战死”的名义受到朝廷抚恤。然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曾国华没有战死,而是潜逃。
弃安庆朝庐州挺进
1858年8月初,曾国藩从武昌顺江而下,10日在黄州巴河召开“巴河会议”,决定下一步用兵方向是安徽战场,下安庆,最后夺取金陵
“巴河会议”后,曾国藩的得力干将李续宾和胞弟曾国华在皖地登陆,率着湘军七千精锐之师一路厮杀,很快攻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
连克四城,湘军也有伤亡,李续宾建议安顿休息,以观时局变化,待霆字营过江后,再合围安庆。
曾国华认为连克四城,士气旺盛,应继续北进,攻克庐州,夺取三河。他分析:庐州居皖之中,皖省运往江宁粮饷由此通过,庐州收复,则南可轻取安庆、池州,北则凤阳、颍州,居中从容调节,收放自如。
最后,七千湘军全部出舒城向庐州进发,沿途太平军不战自退,纷纷向庐州、三河涌去。
“处处招魂,处处怨别”
湘军在行军途中,挥马来报三河镇,城里粮草堆积如山。
曾国华提议先取三河再取庐州。于是,这一年的11月3日,湘军抵达三河,驻扎在西边的胡同大圩埂上。
11月6日,湘军进攻三河城外九垒。然而,李续宾没有料到的是,11月7日,陈玉成的救援部队已经到达三河南面的金牛镇。
11月14日,陈玉成、李秀成从东西两路夹攻湘军。当晚,李续宾让7个营悄悄向金牛镇移动偷袭陈玉成部队,没料到陈玉成部已撤离金牛镇。
15日清晨,三河大雾,陈玉成借机反偷袭湘军。一个时辰,7个精锐营的湘军被歼灭一千多人。李续宾亲率部队接应,却受到陈玉成、李秀成夹击。
李续宾当晚死去,有说战死,有说自缢,还有说法是投水。具体死的方式是历史之谜,但在这天夜里死去却是千真万确的。
这次战斗历时5天,李续宾所率六千湘军全部战死,史称“三河大捷”。一时间,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处处怨别。
偷会情人逃过一劫
三河之战后,曾国藩等待胞弟曾国华的消息,一个多月了,毫无结果。肯定是在战争中死去,只好向朝廷拜折。
除夕到了,钦差来临,宣读朝廷圣旨:候选同知曾国华,在三河围困中与李续宾奋击,力竭阵亡,特追赠为道员,从优议恤。另有咸丰的亲书匾额,上书“一门忠义”四个大字。
据说,朝廷抚恤不久的一天夜里,曾国华却回来了。原来,曾国华喜欢上了三河西小月埂的一个小媳妇,布置完偷袭任务的当晚,他禁不住跑去与小媳妇私会,第二天被炮声惊醒,刚出门,被太平军战士逮住,绑在一个石磨上。等到天黑,他磨断手上绳子,可是回营的路全被太平军包围,他越过杭埠河,日匿夜行,朝江西湘军大本营奔去。
埋名隐居黄叶观
看到胞弟死里逃生,曾国藩当然心喜,可是,死讯已经上报朝廷,推翻前奏就犯有欺君之罪。
曾国藩沉思一阵,决定送曾国华去庐山黄叶观隐居,从此远离人世恩怨。
想想后半生与黄卷青灯为伴,曾国华痛苦道:“大哥,我才36岁啊!”曾国藩也无可奈何。
十几天后,曾国藩派满弟曾贞干亲赴三河,弄到一个无头尸体,用棺木抬回大营。
曾国藩让亲随开棺,当众认尸,嚎啕大哭。他泪流满面,诵读挽联:“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曾国藩此联意味深长,“归去来兮,行不得也”则是警告胞弟,楚风乡音,花前月下,柔情怀抱只能存留在梦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9
曾国藩挽其弟的挽联
有着深厚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