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如题所述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和本国国情决定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根本是社会生产力落后,要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不足,走资本主义又阻碍太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2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般指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简称。在中国,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第2个回答  2013-01-14
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理想,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当年苏联社会整个经济的计划性质,也只在极度贫穷、混乱的时期有效。
计划经济可以有效得整合社会资源,让社会朝着预期的良性方向发展。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临时性质的消费增加,计划赶不上变化,且计划经济无法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弊端显现,使得计划经济无法适应发展中的社会。因此引入市场经济,调节这种无法准确预测的经济行为,调动生产消费积极性,同时也拉大所有人经济实力差距。市场经济无限制的发展下去,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过大。等到一边饿死人,一边穷奢极欲的境界,就是暴乱的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国政府通过集权将大部分经济实力掌握在政党手上,适当保障社会底层,维持温饱,维稳社会。国家让一个巨大的团体垄断财富,让所有人监督团体,让团体监督主席。这个团体能否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看团体的组成成分。若是没文化的、蛮干的、没有治国理念的人主政,国家必将动乱。开国初期,国家行政机构都是打天下的兵将管理,文化水平低、打战在行治国一头雾水,国家出现问题可想而知。
我国初期学苏联计划经济,但在天灾和浮夸风后58年饿死了很多人,邓小平经济改革,承包责任制,引入市场经济调动了大家积极性,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但是时至今日贫富差距变大,政府通过4万亿以及其他的大额政府性投资,医保、养老等稀释大众财富(其实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医保养老是补救当前,教育是未来投资,从整体资金角度看政府投资有点短视),变相劫富济贫,用于发展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以通胀缩小贫富差距,通过集权财富救济赤贫维持社会稳定。
但社会贫富差距达到不可调和的阶段就用这种手段处理,也是万不得已的方案。总比向富人加税强。
在走向完美的社会体系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的制度一直是在过渡期之中。
欧美经济几大家族垄断整个国家的财富,中国经济党政集团垄断国家的财富。欧美富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没有对社会负责的义务,可因私利和喜好改变社会进程,容易因为无法宏观调控、垄断、急功近利而让经济出现危机;中国党政集团有对社会负责的义务,代国掌政,国有企业。虽然出发点也有私利和团体利益考虑在内,但面对体制和国有性质,有舆论压力、和法律压力,被督促为民。暴利企业国有,可以有效调控经济,保障民生。保障大家的生存权。
如果你说的过度阶段是经济改革前的纯计划经济时代。那只能说明我们模仿苏联的所谓“成功模式”,加上浮夸风导致的恶果。但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也成就了我国国防建设。原子弹、氢弹、卫星、导弹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解放初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危的人,为了活命死马当活马医,用重药;有好转了再慢慢调理。不然活不下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14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标志是共产党执政,而且往往是采用一党制。由于社 1949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一党制,且是共产党执政,因此在世界上又被称为“共产主义国家”。
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所减少,但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 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
根据列宁个人的思想,实际上,他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多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不幸的是,在他完成这一目标之前就逝世了。之后,斯大林建立了一党制的国家,并成为了后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对象。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大多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1989年到1991年间,苏联和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政党纷纷失去政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急剧减少,也令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空前的危机。因此使得剩余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分裂,以朝鲜为代表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实行过去的方针政 著名人物策,以中国为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对于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人眼中已经不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失败论”的根据之一,甚至于像朝鲜这样的保守派社会主义国家也认为这些国家已经“变质”了,这些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分化而已。
二战后的民族独立浪潮中,除部分国家走上苏式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有相当数量的新独立国家也曾宣布自己是某种特殊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总共约有50多个。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往往具有民族主义或宗教的色彩,如:“国大党社会主义”、“纲领党社会主义”、“复兴党社会主义”、“佛教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乌贾马(村社)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桑地诺社会主义”等。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旗
1. 正确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第一, 从世界历史的长河看, 社会主义在时期内还只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苏联革命和建设从1917年算起也只 20世纪中期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有74年, 需要一个摸索的实践过程。如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纲领宣称社会主义已在苏联取得“完全的、最后的胜利”, 要在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建设论;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在二十年内要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 现正处在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论; 戈尔巴乔夫则在苏共二十七大修改为社会主义完善论。所有这些, 都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可以说,对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定位不准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历史教训。
第二, 原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 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集中力量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不坚持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是不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匹敌或赶上他们, 要真正站住脚是十分困难的。
第三, 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 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 因而社会主义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困难得多, 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特别是在生产关系和分配领 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国旗、国徽域绝不能急于求成。试想英、法、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巩固都要花费200年、86年(1789-1875)、和100年(1775-1877), 何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呢?
第四, 由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布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 它必然遭到来自资本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 以至颠覆, 这种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 无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说: “如果从实质上来观察问题, 难道历史上有一种新的生产力是不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错误和毛病,而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吗?” 他还说过:“历史通常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善于估计历史最复杂和最离奇的曲折道路, 这是无可争辩的。”邓小平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现象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 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 从一定意义上说, 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 但人民经受锻炼, 从中吸取教训, 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 整个说来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切不可躺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睡大觉。
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上,要不要改革, 实际上是第二次革命, 或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而如何改革则同样关系到革命的成败问题, 苏联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刹车。30年代以来约半个世纪没有重大改革举措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80年代后期不顾实情的急剧改变带来的灾难都说明了这一点。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回避改革过程既不能使人们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必由之路, 也不会有助于人们理解怎么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突然发生剧变。
苏联近半个世纪的过缓改革进程, 并未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 从而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 使 华沙条约组织苏联面临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 即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在和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的社会霸权扩张主义的推行;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 以及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苏共领导和实践上苏共领导层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这些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内因。如果把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唯一道路和模式相混同, 这显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本世纪以来, 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既面临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军事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以及思想文化的演变, 妄图扼杀社会主义制度或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颜色; 另一方面, 又充满着推行苏联唯一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与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样化道路间的曲折斗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实践都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3.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 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多样化道路是社会主义革命必由之路。要树立正确的多元模式观。
东欧的失利和苏联的解体说明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 必需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 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还有中国模式等各种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还表明,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情况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僵化地理 华沙条约组织解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标准和社会生产力标准。苏东国家转轨以来,已经少则7年多则9年了,整个说来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出现严重滑坡,迄今尚未见全面恢复态势,俄罗斯又面临新一轮经济衰退的险境,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轨道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将重新审视如何结合本国实际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之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标准和社会生产力标准,废弃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废弃社会主义不必学习资本主义,并适当吸纳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错误观点;我们学习和吸纳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正是为了最终地超过资本主义,而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不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