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笔顺和结构

如题所述

象的笔顺是撇、横撇、竖、横折、横、撇、弯钩、撇、撇、撇、捺结构是上下结构。

拓展资料如下:

象(拼音:xiàng)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大象。象的本义就是大象这种动物,后转指象牙。另外象也有相似、如同之义,引申指仿效。又指事物的外表形态。

“象”字的本义为兽名,即“大象”,这是没有疑义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许慎《说文解字》记录:“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许慎对象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从他的记录来看,在他所处的东汉时代,中国中原已经很少见到象了。

于是他说是“南越大兽”;这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使得中原地带变冷而不适合大象的生存,于是大象就南迁了。《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表明象在殷商时代是人们所用的驯化动物。《左传》还有用象进行战争的记载。

“象”字由兽名“大象”之意引申为象牙的省称。《尔雅·释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晋人郭璞注:“犀牛,皮、角;象,牙、骨。”在后来的词义引申发展过程中,“象”字又引申有形象之义。汉语词义引申发展的规律,通常是由具象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

“象”字词义的引申发展也不例外。如《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孔颖达疏:“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现代汉语依然有“天象”“星象”“万象更新”等词。又引申出相貌、肖像之义。还引申有相似、好像之义。

“象”字词义的引申:由“大象”到“形象”,到“相貌、肖像”,再到“相似、好像”的过程似乎令人费解。其实,古人也试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韩非子·解老》就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中的这一段话,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像”字下云:“韩子曰:象南方之大兽,中国人不识,但见其画,故言图写似之为象。”显然只是一个意思的概括而不是原文的摘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