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槐树仙?它出现在家里了,,,,怎么办???

如题所述

  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

  --------------------------------------------------------------------------------

  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阴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阴下通过。汾过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明代初年,山西省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二十九县,潞(lù)安府辖六县,汾州府辖三县,泽州辖四县,沁州辖二县,辽州辖二县。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
  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lǒng),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于是,大槐树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大槐树移民伊始,明政府颁布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jìng)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挈(qiè)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大槐树下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批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围了个严严实实,官府人员宣布:“大明皇帝敕(chì)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背手而捆,绳绳相拴,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据说后来的几次大的移民中,官府也是采取了强迫的办法。
  另一传说是,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人满为患,也正闹饥荒。粮食吃光了,可是竟没一个饿死,全托福一棵老槐树了。老槐树有七八搂粗,枝繁叶茂,远看像一把大伞矗立在地。一到秋天远远近近的人们,每天成群结队来到老槐树下拾槐角豆。说起来也怪,不论早来晚到,每人每天只能拾那么一碗(豆籽),谁也甭想多拾。人们传说槐树仙为拯救洪洞人,总是公平分配,一碗豆足能救饥肠,谁也不能贪多。因此感动了人们,每天总有许多善男信女向老槐树烧香跪拜。
  洪武初年的一年秋天,洪洞县知县萧九成接到朝廷旨意:“从洪洞选民五千,迁到太行山以东,萧知县立即通知各村里正,告示上把迁入地描述得像天堂一般,可故土难离,谁愿意搬家呀?告示贴了好几天,连一个报名的也没有。可难坏了萧知县,朝廷旨意难违,限期一过,肯定乌纱帽难保。既然没有自愿迁去的,只好强迫搬迁了。但是那么多人,一家一家地押送,不是个办法。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第二天萧知县大肆活动,一面买通当地神汉巫婆,到各地游说:“槐仙显灵了,后天恩赐每人槐豆一斗,永不再赐。”一面呈文上司,请求派一支军队来。到那天,果然如此。洪洞各村乡民,都倾家出动。一时间槐树下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挎篮子的、扛口袋的。专等槐仙赐豆。正当午时,成千上万的人跪了一地。此时,正南跑来一队人马,如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径直朝老槐树而来,众人正疑惑时,见一个骑士下马来,抓住一盘绳的一头,另一骑士抓住这绳子的另一头。当时人们看到这般情景,闷葫芦里也不知装的什么药,个个呆若木鸡,也不敢走散。只见那两个拿绳骑士很快绕槐树下人海一周,把大家整个围住。随即骑兵们飞速行动,围了个水泄不通。这可吓坏了这班乡民,都傻了眼,大人们面面相觑(qū),孩子们啼哭乱叫,这时萧知县骑在马上宣读《迁民告示》:“太行山东,沃野千里。连年兵患水灾,致使人少地荒。今天下太平,皇恩浩荡,圣意晋民东移,迁至燕赵福地。望被迁乡民,立即东去,不得违抗。”
  人们从深奥的词句中明白了真相,大家哭作一团。倾刻,人们被列队于树下,认出各村里正,清点户口,从中选出一千多户,共计五千多人。经过登记造册,一切就绪后,由官兵押着,携儿拽女,往东走去。走啊走啊,翻山越岭,过沟趟河,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许多人将小脚拇趾甲碰伤了,成了两半。这种特征传给了后代,至今许多成年人的小脚拇趾甲依然是两半。这只是移民后裔对古槐迁民的演义。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先人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移民纪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河南省伊川县城关镇闵店有槐树街。据说,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从山西省洪洞县往黄河南大规模迁民,移民中,一人姓王,一人姓李,禀性相投,结为好友。二人相约来到龙门山南伊河西岸一渡口处,筑灶搭庵,开荒种田。因离老家时是从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出发的,所以他们对槐树具有很深的眷恋之情。定居之后,他们就在村头植下几株槐树,数年过去,槐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他们就把槐树与渡口联在一处,把村子取名叫槐树渡。后来,人口增多,村庄扩大,形成街道,渡口却日久废弃,槐树渡逐渐演变为槐树街。
  另外,河北省唐山乐亭县有八棵古槐,分布于六处。据北常坨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也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永乐年间,陈、梁、贾、赵四姓家族迁来此地,借槐树长寿之“吉兆”,建村栽树,取名“常坨”,寓意“长居乐业”,同时也寄托了对家乡的怀念。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走进闻名中外的地道战发源地河北省清苑县冉庄,第一眼便可看到那棵早已在银幕上熟悉了的老槐树和高挂在树上的古钟。电影《地道战》中高老忠在发现鬼子偷偷摸进村后,就在这棵树下敲响了古钟报警,并拉响手榴弹同包围上来的鬼子、汉奸一起同归于尽。相传这棵老槐树栽于明代,当年山西移民来到冉庄,为表思乡之情将由洪洞县大槐树下采来的树籽种于村头,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长成了两个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的大树,为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撑起一片绿阴。抗日战争爆发后,人们又将报警的大铁钟挂上树身,使它成了守卫村庄哨兵。据当地人讲,这棵守卫冉庄数百年的古树到一九六五年拍摄地道战电影时尚存暮年的枝叶,拍电影的使命完成后便枝枯叶落,与世长辞。
  洪洞迁民多在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鹳窝显得十分醒目。当移民们临行之时,凝视高大的古槐,栖(qī)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shān)然泪下,频频回首,他们一步一回首,两步一徘徊,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和那老槐树枝桠(yā)间的一簇(cù)簇鹳窝。于是,老槐树和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决离故土时的最后标识。迁徙者们的新辟之地,抑或难觅鹳鸟,抑或“鹳”、“鸹”(guā)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也相近,经几代人的舌口传播,老鹳窝便成了老鸹窝了。
  。
  随着一次次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洪洞移民后裔中,也有不少人迁到东南亚、欧美等国,特别是流迁到和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省。当蒋家王朝离开大陆,随其登上孤岛的人中,自然不乏洪洞移民的后代。虽然时移境迁,移民后裔依然在关注着祖国的变化。这种怀念故土、眷恋古槐的情结在海外文人学士中尤为突出,各种有关记述散见于海内外各类报章杂志中。例如,祖籍河北高阳县的齐如山,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吾族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山东、河北两省于该时迁来者不少。大家都说是由大槐树底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的军官重回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盖当时迁民时,都在此处聚集,再往各处出发。所以众口一词说大槐树底下是家乡。”台湾的李书华先生在《李石曾先生及少年时期》一书中写道:“李氏原为山西洪洞县人,明永乐二年迁至河北高阳县。”祖籍河北深县的李金洲在《海外忆往补遗》中自认:“李氏家族自明初燕王朱棣定居河北后,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315.com/web/b/2005/12/24/dhswh/200622710214321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6
槐树仙是《天仙配》传说中给董永、七仙女做媒的白胡子老头,你真的相信它会出现在家里?如果这消息是有人神秘地告诉你的,记住一点:千万不要为此付钱!所有的神仙不会听地球人的调遣,也不会喜欢钱。
第2个回答  2008-05-17
除了它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