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戏的由来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由来:
傀儡戏也称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枣前11世纪),春秋、 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补充: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福州串头戏,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江加走、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 度,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9
根据出土文物与历史数据显示,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可追溯之年代,一说古代葬礼中用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而深远之关系,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偶戏的表演;另一说则为西汉时代,盖因一九八○年于山东省莱西县岱野遗址,出土一批西汉墓穴文物,此为目前中国傀儡偶与悬丝傀儡之最早证据。

  此外,在历史文献方面,东汉《风俗通》、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杜佑《通典》、《后汉书》及《旧唐书》等,均有傀儡戏活动的相关记载。至宋代,傀儡戏更为发达,除宫中伎乐外,民间傀儡戏活动更为兴盛,《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梁录》及《西湖老人繁盛录》等书,均载有北宋末年至南宋时代,汴京与杭州傀儡戏活动。

  傀儡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梁刘昭注《后汉书.五行志》引东汉应邵《风俗通》:“‘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也。挽歌,执用绋相偶和之者。”此为傀儡戏原始社会功能。此外,《旧唐书?音乐志》及杜佑《通典》,均认为傀儡戏起于丧家乐,迄汉末始用之于嘉会,然在丧礼中扮演驱除邪煞的重要功能,一直延续至近代,并成为民间傀儡戏的主要功能之一,此种特殊社会功能,使傀儡戏迥异于其它剧种之表演功能,并具神秘宗教色彩。

  傀儡戏在福建地区已有悠久之历史,其操纵技术与表演形式,均相当成熟;并有闽南、闽西及兴化(莆田)三流派。台湾傀儡戏,系随福建移民渡海来台,主要来自泉州、漳州及永定地区。台湾南部及金门傀儡戏属泉州系统,而北部地区则属闽西系统或漳州傀儡之支流。至于傀儡戏最早传入台湾之年代,仅能从台南祀典武庙“武庙禳荧祈安建醮牌记”、台南天公庙灵官爷圣诞例行演戏之记载加以推测。

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驱除邪煞,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驱除邪煞变成民间傀儡戏主要的功能之一。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傀儡戏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这也是傀儡戏跟其他种类的戏剧非常不同的地方。

日本专业的傀儡戏,又称“文乐”,这个词来源于“文乐座”——存活到近代的唯一一个商业木偶剧团的名称。木偶戏17~18世纪发展起来,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这个词汇本身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
跟歌舞伎一样,木偶戏乃是江户时代 (1600-1868)朝气蓬勃的商人文化的组成部分。木偶戏虽然使用木偶,但是并非儿童戏。木偶剧的许多有名的剧本都是由著名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 撰写的,近松的高超技艺使得木偶人物形象和情节在舞台上栩栩如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