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注释
大学之道(宗旨),在明(弘扬)明(光明正大的)德,在亲(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民,在止于至善(最高的善的境界)。知止(知道目标所在)而后有定(有确定的志向);定而后能静(内心宁静);静而后能安(身体安泰);安而后能虑(思虑周详);虑而后能得(有所获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家和睦旺)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养好自身品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真诚)其意(意念、意愿、动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壹是(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能够)明(理解并崇尚)德。”《
太甲》曰:“顾(思念、牢记)諟(此)天之明命(光辉的命令)。”《帝典》曰:“克明(使……显明)峻(大)德。”皆自明(使美德在自己身上得到彰显)也。
汤之《盘铭》曰:“苟(假如、如果)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振作、鼓励)新民(使民自新)。”《诗》曰:“周虽旧邦(古老的邦国),其命(周承受的天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穷尽。
郑玄注:“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馀也。”意思是无处不用尽心力)。
《诗》云:“邦畿(ji1京城及其直辖地)千里,惟(为)民所止(居住)。”《诗》云:“缗蛮(鸟叫声)黄鸟,止(栖息)于丘隅(多树的丘陵)。”子曰:“于(同於wu,叹词)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仪表堂堂、端庄谦恭的)
文王,於(wu1)缉(继续)熙(光明)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yu4淇水岸边),绿竹猗猗(yi1茂盛润泽)。有斐(富有文采的)君子(指
卫灵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庄重的样子)兮僩(xian4威严的样子)兮(整句“内心严谨恭敬的样子”),赫(光明)兮喧(显扬)兮(整句“外表正大光明的样子”)。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an1忘记)兮!”如切如磋者,道学(比喻精心求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比喻修养德性);瑟兮僩兮者,恂栗(xunli内心恭敬谨慎)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容貌威严不可侵犯)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u1hu1)!前王(古代贤王)不忘。”君子(后世君王)贤(崇敬、尊重)其贤而亲(亲近)其亲,小人(平民)乐(luo4)其乐而利其利,此以(因此)没世(去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审理诉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真实者)不得尽其辞,大畏(让……敬服)民志(人心),此谓知本。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接触)物而穷(彻底研究)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4智慧、认识能力),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未穷尽,未彻底),故其知(1,知识)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对于)凡天下之物,莫不因(根据)其已知之理而益(更加)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认识的极点—高度、深度、广度)。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突然领悟、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表象、本质、精细粗浅道理)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所有功能)无不明(被开发)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对事物的认识非常透彻)也。
所谓诚其意(使意念诚实)者,毋(wu4不要)自欺也。如恶(wu4)恶臭(e4xiu4污秽的气味),如好(hao4)好色(hao3美丽的女子),此之谓自谦(慊qie4,满足、惬意、心里踏实)。故君子必慎其独(独处)也!
小人闲居(独居、独处)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ya1掩藏、躲藏),弇(yan3遮蔽)其不善,而著(zhu4显明)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实际)于中(心中),形(暴露)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曾参)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qi3岂,难道不)严(可怕)乎!”
富润(滋润,修饰、装饰)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2舒坦),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端正)其心(心态)者。身(应作“心”字、内心)有所忿懥(fen4zhi4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心态不端正、思想不集中)焉(“于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同“于”,对于)其所亲爱而辟(偏见)焉,之其所贱恶(鄙视与厌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同情、怜惜)而辟焉,之其所敖(ao4通“傲”,傲慢)惰(懈怠)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茁壮)。”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教化治理)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成功地实行教化)于国:孝者,所以事(服事)君也;悌(幼敬长)者,所以事(服事)长(兄长、上司、长官)也;慈(上爱下)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初生婴儿)。”心诚求之,虽不中(符合),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兴起、兴盛)仁;一家让(礼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贪婪暴虐),一国作乱;其机(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如此。此谓一言偾事(败事),一人定(
安定)国。
尧舜帅(率领、统帅)天下以仁(仁政),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暴政),而民从之。其所令(号令、政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自己有美德)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批评、非议)诸人。所藏乎身不恕(恕道),而能喻(使人明白)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yao1妖娆美丽),其
叶蓁蓁(zhen1润泽茂盛)。之(此)子(女子)于归(出嫁),宜(和睦)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礼仪)不忒(te4差错),正(表率)是(“是正”)四国。”其为父(慈爱)子(孝顺)兄(友爱)弟(恭敬)足法(符合标准),而后民法(效法)之也。此谓治国(邦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尊敬)老(老者)而民兴孝;上长(zhang3尊敬)长(长者)而民兴弟;上恤(xu4
体恤、周济)孤而民不倍(背、悖)。是以君子有絜(xie2测量)矩(ju2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之道也。所恶(wu4厌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le4,动词,“使人快乐”)只(
语助词)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雄伟高大)彼南山,维(发语词)石岩岩(山崖高峻)。赫赫(显耀)师尹,民具(“俱”)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偏差),则为天下僇(lu4“戮”,杀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丧失民心),克(能)配(符合)上帝。仪监(“宜鉴”:宜以……为借鉴)于殷,峻命(大天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重视)乎(于)德。有德此(才)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开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轻视)本(德)内(重视)末(财),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抢夺财富)。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ei4逆,违背正理)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只)命(天命)不于常(始终如一)。”道善(行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
晋文公之舅“
子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有仁爱之心的亲族)以为宝。”
《秦誓》(秦穆公伐郑失败告诫群臣的誓词)曰:“若(如果)有一介臣,断断(忠诚老实)兮,无他技,其心休休(善良宽厚)焉,其如有容(能容人)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德才兼美),其心好之,不啻(chi4不只是)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造福)哉。人之有技,媢(mao4嫉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阻止压抑别人)之俾(bi3使)不通(不达于君),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太危险了)!”唯仁人放流之(指不能容人的人),迸(bing3“屏”,逐退)诸
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不与同中国(中原、中土、中华)。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选拔),举而不能先(重用),命(“慢”,轻慢、怠慢)也。见不善而不能退(罢退),退而不能远,过(过错)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fu违背)人之性,灾(灾祸)必逮(及、到)夫(此)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骄横放纵)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迅速、勤快),用之者舒(舒缓、节俭),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修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仁德)而下不好义(忠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完成)者也,未有府库(国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sheng4)不察(关注、计较)于鸡豚(tun2),伐(凿)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盗窃府库钱财的家臣)。”此谓国不以利(钱财)为利(利益),以义(仁义)为利也。长(zhang3成为……之长)国家而务(专心)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国君)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没办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