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辩论赛正方四辩发言稿:

辩题:楚汉相争,是刘邦胜好还是项羽胜好。
我方是正方
四辩总结发言应如何做

首先吐槽一下这个辩题,出题人的水平实在有点……首先既然是总结陈词,必然是再次强调本方观点,所以你的陈词必须要扣住己方一辩的开篇陈词的观点,大体的结构是:1、指出对方在本场比赛中的问题(自由辩论后半段临场准备);2、再次强调我方观点(事先可以写好);3、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环,煽动全场的感性结语(因为你是本方发言的最后一个人,比赛结束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漂亮的收尾,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吟诗颂词,总之结尾一定要有气场,我大学时的辩论队一般会有1个文笔很好的专职写手专门负责这一环)。最后,还是想说这个辩题本身出的有点差劲,缺乏交锋点,比赛的时候很容易变成各说各话的场面,由于正方(刘邦一方)的辩题在历史上是既定事实,所以如果我是反方,就会采用只破不立的策略来和你们打……但愿以上回答能帮到你,祝你比赛取得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主席、评委、同学,大家好。再次强调我方观点,楚汉相争刘邦胜好。究其原因,我方已经一一说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想其破釜沉舟的豪迈,指点江山的恢弘,与虞姬别离的凄凉,不得不令人叹惜!江山代有人才出,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做为一代人王帝主,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其个性上的暴虐。打江山他确实首屈一指,坐江山却有先天的缺憾。设若他胜,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原人口将会锐减,苛政猛于虎!历史不容置疑,刘邦胜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包括项羽的亲支近派都给刘邦一方通风报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跟随《史记》的记述回到刘项之争的年代。
打天下靠的是“打”,毛主席也说了,枪杆子出政权。
坐天下靠的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刘邦的作事态度,为了更好的理解他,我们一起唱起《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后世评论这是一首胜利者的悲歌。
再说,刘邦的“三不如”: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坐拥天下要知人善用。而刘邦在这一点上就是比项羽强。项有范曾,而不能听其言,刘邦手下谋臣很多,针对韩信请封假齐王一事,他表现出相当的大度,若此事放在项羽一方,以项的为人,韩信早就死了,不会等到他当准阴侯了。当时,刘邦之言犹在耳:大丈夫,要做就做个真齐王,干嘛还做个假的呢?封韩信为齐王!
仅刘项个人之比,刘强于项。
所以历史的选择不容置疑,后世之中有与项羽类似的君主,也只是能逞一时之英雄,并不能真让人心臣服。一个建权的建立,也需要人民休养生息。需要安生度日。
针对史实,针对性格决定运命,无论我们用哪一条去衡量,其结论都是楚汉相争,刘邦胜好!
……
至于对方辩手提到的问题,不妨回想一下:
……
试想以项羽之为人,怎么会杀刘邦的父亲?杀了之后就是授人以柄,刘邦再讨伐他就名正言顺。所谓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刘邦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敢大声喊:幸分一杯羹!
非是刘邦寡情薄义,而是他识时达务。
再想刘邦逃遁之时,被踢下车的是自己的一对儿女,他何尝不心疼。为了大家跑得快一点,生命能够得到多一点保障,他牺牲的是自己的儿女,大臣下车将孩子抱上来三次,臣子们对他怒目而视,这些都是他们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团体的结果。试想项公会牺牲自己的子女吗?
最后,刘邦之所以不废太子,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商山四皓吗?
一个能如此识人善任的人,天下之所属当属必然。
再重申一次,楚汉之争,刘邦胜好,对天下好,对苍生好,也对在座的朋友好!谢谢主席,谢谢评委,谢谢各位同学,我的发言结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