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麽说‘三月茵陈四月蒿’?

为什麽说‘三月茵陈四月蒿’?

茵陈它在三月是一种药材,等到四月,茵陈长大,就成了白蒿,苦味淡去,只剩清香味,用来食用最好。

1、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这句谚语指的是白蒿这种野菜,它在三月是一种药材茵陈,此时它大约三寸长,味苦但是药用价值非常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

2、等到四月,茵陈长大,就成了白蒿,苦味淡去,只剩清香味,用来食用最好。此时正值清明节前后,熟知野菜习性的农村人会依据时节去挖白蒿回来,做“蒿子粑粑”吃。等到五月过后,白蒿猛长,就没什么价值了,只能砍了当柴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7
“三月茵陈四月蒿”,这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传的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这句话的由来,相传与东
汉时的名医华佗有关。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
一位女病人。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
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华佗没有办法,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
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保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奇怪。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
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华佗就
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
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
黄病。”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
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
?”他又走访了很多的群众,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叫青蒿;一
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可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包括
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就又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
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药效了。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
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
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为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并且都能记住这个特殊的现象,华佗还编了一句
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以利老百姓们牢记相传。这就是“三月茵陈四月蒿”的来历。
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性味苦寒,归脾、胃、肝、胆经,主要的功效就是清利湿热,
消退黄疸,亦可用于湿疮瘙痒、浸流黄水等症。而青蒿却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全草,而以黄花
蒿为最多见、最普遍。性味苦、辛、寒,归肝、胆、肾经,主要的功效为清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解热等。用
于疟疾寒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瘵,日晡潮热,手足心热,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有汗,头昏头痛,口渴脉洪数
,或温热病后期,温热之邪入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温热病后低热不退等等。这其中更为值得一提的
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黄花蒿中制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特效,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中药现代化产品,为
世界各国所沿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茵陈,俗称白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的幼苗,广布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每年春季采收,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农历三月的茵陈味略苦,但药效极佳,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解毒利尿的功效,对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病症有显著疗效;到了四月,茵陈的药用价值丧失,慢慢长大就成了白蒿,这是食用的最佳时期;而到了五月,茵陈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已丧失,只能“砍了当柴烧”了。
第3个回答  2020-04-19
三月茵陈四月蒿,错过采收时间植株窜梃儿了就称为蒿子了,药效减弱。我们国家地理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大,所以因地里温度不同茵陈的生长情况也不同,南方热出芽早,北方冷出芽晚,南方在清明前采收,北方在清明后采收比较合适。其实最简单易懂的采收标准是观察植株是否窜梃儿长高,如果是的话就说明已经错过采收时间了。不要简单的说其“过了清明就是没用的野草了”这样是不准确的。
第4个回答  2020-12-17

小七带你看三月茵陈四月蒿,农民喜欢拿它当野菜吃,殊不知它是药食两用植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