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押香港大学筹办一波三折

如题所述

1907年7月28日,卢押接任新职,他指出尽管香港已发展为大城市,但缺乏大学这一教育资源,他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推动大学的建立,以培养人才,推动香港的发展。英国占领时期,港英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度不高,早期的教育机构主要是英文书院,如1843年由英国教会主办的英华书院和圣保罗书院。直到1889年,皇仁书院才成为官办学院。华人创办的学校如九龙义学和育才书社也在这个时期兴起。


在卢押任职前十年,香港的教育状况停滞不前,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减少。1896年至1906年间,学校数量从120间减少到85间。面对这种困境,卢押提出创办大学的设想。英商么地首先支持,捐赠了15万元作为建校经费和3万元大学基金,成为第一个响应的商人。


然而,卢押估计创建大学需要100万元基金和大量建筑费用,政府只能提供土地。因此,1908年3月,他发起全港富商会议,成立了筹款委员会。筹委会由遮打勋爵担任主席,包括何启、爱建臣等多位知名人士。委员会经过半年的努力,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建立大学的条件尚未成熟,需要庞大的资金,初步预算达到100万英镑以上。


在计划受阻后,何启提出设立中文科目会吸引更多华人捐款,卢押于是提议合并华人西医学堂和工业学校,利用已有资金建立大学。最终,华人慈善家吴履卿、郑卓楷等人捐款,加上么地氏增加至28万元,以及太古洋行等团体的捐款,资金问题逐渐缓解。1910年3月,香港大学在般含道奠基,卢押担任校长,亲自主持建校工作。


香港大学成立初期,设立了医科、文科、理科和工科,捐款总额达到147.7万元,其中张人骏捐款20万元最多。卢押的贡献被纪念,卢押道、卢嘉楼和卢嘉舍等设施均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标志着香港大学的创立,以及华人教育地位的提升。


扩展资料

卢押(1858~1945),也译作卢嘉、鲁吉等。英国人,生于印度。毕业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是英国派驻香港的第十四任港督。离港后,赴尼日利亚任高级专员。1945年去世。著作有《我们的东非帝国》、《英属热带非洲的双重委任统治》。现在香港岛湾仔的卢押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