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为什么称为“王学”,它的三大功能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帝王认为王国兴衰,王朝更迭,zhi帝王功过都与天象密切相关。例如:若出现彗星,帝王就要检讨自己是否犯错。所以,研究天文学,也就成了帝王专属,即为“王学”。

1、界定时间,确定农时

这一点好理解,人类的作息受到太阳的影响,农业的生产由气候决定。任何文明历法的定义都离不开天文,所以说天文学的功能,这两点是必须的,无论那个文明。

2、观察天象,预知吉凶

天文学和占星术在古代浑然一体,看一看两个词的拼写“astro-”就知道他们的亲缘关系。即便在今天,星座占卜依然能够得到不少青年人的青睐。

3、天人合一,确立正统

这一点或许就是中国特色了,杜甫的登楼就是一个例证“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也就是说北极附近的天区是天地的居所,可以预知皇家的吉凶。如果紫微垣星明亮光润,意味着魏征清明,反之则意味着朝政昏聩。

此外,每一块天区都对应着地面上特定的位置,还是拿两居室诗句“庐山秀出南斗傍”、“扪参历井仰胁息”。

扩展资料

方法

1、观察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

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2、历法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3、现代发展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我国天文史学家认为,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

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4、时间概念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

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8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但是在后期的时候往往与王室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为王权作论证,在王权确立的过程中,天文上的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史书几乎都记载有象征该次天命转移的天象。如汉高祖刘邦得咸阳,五星聚于东井;李世民将发动玄武门政变,太白见秦分等等。就是象王莽、刘裕等篡位或禅位者也大量延引天文上的证据,以证明他们的政权交接的合法性。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为日常行事提供趋吉避凶的指导。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为了保证该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促使了中国古代历法的不断进步。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图像中,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在一起,人生天地之间,每行一事,都力求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时空点来完成。

古人相信只有这样方能吉利有福,反之则有祸而凶。这种思想有文字记载的源头可以追朔到《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一语。以后《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篇可谓是对“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一语的详细注释。

有人将“敬授人时”解释为安排农事活动,并认为这是古代历法存在的主要目的。但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篇记载的天子“敬授人时”的活动,几乎与“农业生产”没有什么关系;其次从中国古代历法的内容——对行星运动的推求、对日月食的推求等等来看,大都与“农业生产”无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15
在中国古代,帝王认为王国兴衰,王朝更迭,帝王功过都与天象密切相关。例如:若出现彗星,帝王就要检讨自己是否犯错。所以,研究天文学,也就成了帝王专属,即为“王学”。它的功能主要是:司农时,测吉凶,明兴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0-15

百度上没有找到相关资料,那就容许我自己发挥给出答案吧:

    界定时间,确定农时

    这一点好理解,人类的作息受到太阳的影响,农业的生产由气候决定。任何文明历法的定义都离不开天文,所以说天文学的功能,这两点是必须的,无论那个文明。

    观察天象,预知吉凶

    天文学和占星术在古代浑然一体,看一看两个词的拼写“astro-”就知道他们的亲缘关系。即便在今天,星座占卜依然能够得到不少青年人的青睐。

    天人合一,确立正统

    这一点或许就是中国特色了,杜甫的登楼就是一个例证“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也就是说北极附近的天区是天地的居所,可以预知皇家的吉凶。如果紫微垣星明亮光润,意味着魏征清明,反之则意味着朝政昏聩。此外,每一块天区都对应着地面上特定的位置,还是拿两居室诗句“庐山秀出南斗傍”、“扪参历井仰胁息”,其中奥妙,请楼主自己品味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10-15
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就充满了遐想,对那皎洁的月亮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月亮是多变且神奇的,古人也多次赞美它: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在他们的诗句的陶冶下,我对月亮也产生了莫名的向往与好奇。

一个寒冷的十二月,我亲眼目睹了神奇的月全食,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当我和朋友来到空旷地区时,天空中的星星已渐渐消去,月亮此时还似一块玉盘般圆润而又充满光泽。

随着时间的逝去,明月渐渐呈月牙状。黑夜中,那闪烁的光芒宛如一颗璀璨的指明灯。我不禁暗想:这就是妈妈常说的“天狗吃月”吧,天上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吗?

渐渐地,天空越来越暗了。我仰望天空,黑色的阴影已经遮住了大半个月亮,耀眼的光芒也不断减弱,好似一艘月亮船,载着我的梦,飞向远方!“快看月亮啊!”听见同伴的喊声,我猛然抬头,月亮被“泼上了红墨水”,边缘已泛起红光,使月亮看起来充满神秘感。此时的场景是多么的美伦美奂,我已沉醉其中,心儿随着月亮的光辉飞向遥远的夜空......

月亮被慢慢染成红色,莹亮而透明,像一颗魔法水晶球。这时的月亮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触及。终于“魔法水晶球”被红色的“墨水”全部侵蚀,天空中上演着一场美丽而又神秘的表演,我和同伴都被深深的吸引了,让我不禁觉得:今天的月亮不同于往日,它不再那么虚无渺茫,而让我有一种与它近距离接触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有很多变幻莫测的神奇现象,我们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大自然深处,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探索大自然这个好朋友更多神奇的奥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