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地理名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1. 【文言文中的固有名词指哪些】

如何排除文言文中专用名词的干扰?这里说的专用名词是指人名、地名、官职和典章制度等.一、官名只要记住了与官名相关的动词,就能辨认出一大批官职.1、表示授予官职的有:拜、授、除、征、辟、补等2、表示调动的有:徙、转、调、改等3、表示升迁的有:迁、擢、拔等4、表示贬官的有:贬、谪、黜(绌)、左迁、出、夺等5、表示 *** 、代理的有:兼、领、权、署等官名的辨识还可借官名或爵位名的后缀来辨认,比如:令、王、尉、使、公、侯等.粗略了解一下古代官员的分类更利于我们作出判断.古代官员分为三类:1、武官 一般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2、中央文官 一般称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3、地方文职 如太守、刺史、长史、别驾、知州、知府、令、丞、吏等.二、地名的辨识有效的方法是分析它前后的相关词语,尤其是介词和动词.“自”“于”“乎”作介词用,一般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有时也介绍对象,要注意区分).“至”“诣”是“到……去”的意思,“幸”是皇帝到哪儿去之意,“破”“陷”是攻破之意,这些动词的后面一般都是地名.除此,还可抓住下面一些特点:1、在“人名+者,……人也.”“人名+……人”这种句式中,省略处肯定是一个地名,并且一般是州郡名或县名,或者是州郡名加县名.2、我国古代许多地名常带一些表地理特征和方位的字,如“山”(山东、山西),“陵”(江陵、兰陵)、“阴”(山阴、华阴)、“阳”(寻阳、辰阳)、“江”(江宁、平江)、“河”(河东、河间)、“东”(朔东)、“西”(关西)、“南”(南阳)、“北”(北海)、“中”(汉中、吴中)、“上”(霸上)、“下”(白下)、“畿”(京畿、畿辅).直接带“州”字的就更多,永州、江州等.三、人名的辨识1、可以借助古文中称人名的一些套路、格式和习惯.传记文对传主往往在开头用“……者,……也”来介绍他的名、字、籍贯等.注意一开始就把文中有关人物称呼的字词(无论是名,还是字,还是号)全部框起来或是加上一个什么特殊的符号,以提醒自己.有些动词一般情况下只能接人名宾语,记住它们,也能帮助我们辨识人名.一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的主语也只能是人.此外,古文还有一种称名习惯,就是“祖”“父”“子”再加人名.出现频率也是一个判断的依据;某个词语在一篇或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就极有可能是人名,因为要介绍一个人总要多方面地介绍他,要讲到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作所为和言论,就必然要多次提到他.四、时间、器物、典章制度等其他专用名词的辨识时间名中相对难辨认的是年号名,我们可借助它后面的“元年”“年间”“中”“初”“**年”来认定.科举名称则可借助它前后的“举”“中”“不中”“及第”等词来辨认.器物、礼仪风俗、法律制度等其他专用名词的辨识主要还是靠上下文.无论是哪种专用名词,我们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不会有困难.首先,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基础.诸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教育科举、典籍宗教、姓名称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还是应该掌握.其次、句法分析是基本手段.这个词是名词,是动词,还是别的什么词?在句中是作主语、谓语、宾语还是什么修饰语,都要思考,要伴随阅读的全过程.最后,联系全文内容是重要保障.有时对一个专用名词的认定,仅仅分析小语境还不够,还要联系全篇的内容来思考.这篇文章讲了几个人,共有几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这件事涉及几个人……,这类问题都要心中有数.。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20.C 21.C 22.A 23.B 24.D 25.(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加点词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C项,申:说明,表明。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

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例如本题C项,可联系上文“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和下文“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来判断出其“表明”的意思。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

B.①代词,他;②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C.代词,这样;D.①动词,认为;②以之为,把……当做。

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例如本题C项,“之”前面是人名,后面是“人”,因此此处均为代词“这样”。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可根据句意及主谓、动宾等句式,先从整体上断句,然后再结合着一些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君臣”“自”等。

此句大意: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

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

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

B项,“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错误,孔子设的是私塾,是私学,太学是国立大学。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此类题虽然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此种题容易让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例如本题中B项就错将“私学”和“国学”的性质弄混来迷惑考生。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D项,“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是不正确的,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的铭文。所以选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问句的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例如,以:用;捡:捡点;束:约束;徒:学生;从:跟从;治:。

3. 求一个小古文的意思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三峡》 一、文章内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四、通假字1、略无阙处( 阙通缺)五、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六、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七、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八、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九、特殊句式十、朗读节奏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你可以去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三峡》。

4. 文言文中的固有名词指哪些

如何排除文言文中专用名词的干扰?

这里说的专用名词是指人名、地名、官职和典章制度等。

一、官名

只要记住了与官名相关的动词,就能辨认出一大批官职。

1、表示授予官职的有:拜、授、除、征、辟、补等

2、表示调动的有:徙、转、调、改等

3、表示升迁的有:迁、擢、拔等

4、表示贬官的有:贬、谪、黜(绌)、左迁、出、夺等

5、表示 *** 、代理的有:兼、领、权、署等

官名的辨识还可借官名或爵位名的后缀来辨认,比如:令、王、尉、使、公、侯等。

粗略了解一下古代官员的分类更利于我们作出判断。古代官员分为三类:

1、武官 一般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2、中央文官 一般称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3、地方文职 如太守、刺史、长史、别驾、知州、知府、令、丞、吏等。

二、地名的辨识

有效的方法是分析它前后的相关词语,尤其是介词和动词。“自”“于”“乎”作介词用,一般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有时也介绍对象,要注意区分)。“至”“诣”是“到……去”的意思,“幸”是皇帝到哪儿去之意,“破”“陷”是攻破之意,这些动词的后面一般都是地名。

除此,还可抓住下面一些特点:

1、在“人名+者,……人也。”“人名+……人”这种句式中,省略处肯定是一个地名,并且一般是州郡名或县名,或者是州郡名加县名。

2、我国古代许多地名常带一些表地理特征和方位的字,如“山”(山东、山西),“陵”(江陵、兰陵)、“阴”(山阴、华阴)、“阳”(寻阳、辰阳)、“江”(江宁、平江)、“河”(河东、河间)、“东”(朔东)、“西”(关西)、“南”(南阳)、“北”(北海)、“中”(汉中、吴中)、“上”(霸上)、“下”(白下)、“畿”(京畿、畿辅)。直接带“州”字的就更多,永州、江州等。

三、人名的辨识

1、可以借助古文中称人名的一些套路、格式和习惯。传记文对传主往往在开头用“……者,……也”来介绍他的名、字、籍贯等。

注意一开始就把文中有关人物称呼的字词(无论是名,还是字,还是号)全部框起来或是加上一个什么特殊的符号,以提醒自己。

有些动词一般情况下只能接人名宾语,记住它们,也能帮助我们辨识人名。

一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的主语也只能是人。

此外,古文还有一种称名习惯,就是“祖”“父”“子”再加人名。

出现频率也是一个判断的依据;某个词语在一篇或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就极有可能是人名,因为要介绍一个人总要多方面地介绍他,要讲到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作所为和言论,就必然要多次提到他。

四、时间、器物、典章制度等其他专用名词的辨识

时间名中相对难辨认的是年号名,我们可借助它后面的“元年”“年间”“中”“初”“**年”来认定。

科举名称则可借助它前后的“举”“中”“不中”“及第”等词来辨认。

器物、礼仪风俗、法律制度等其他专用名词的辨识主要还是靠上下文。

无论是哪种专用名词,我们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不会有困难。

首先,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基础。诸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教育科举、典籍宗教、姓名称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还是应该掌握。

其次、句法分析是基本手段。这个词是名词,是动词,还是别的什么词?在句中是作主语、谓语、宾语还是什么修饰语,都要思考,要伴随阅读的全过程。

最后,联系全文内容是重要保障。有时对一个专用名词的认定,仅仅分析小语境还不够,还要联系全篇的内容来思考。这篇文章讲了几个人,共有几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这件事涉及几个人……,这类问题都要心中有数。

5. 求高人帮我归纳一下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常识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星宿,分野,扪参历井。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古代常用天文历法词语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 在文言文中名词具体起什么作用

b 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天下缟素,今日量也。(缟素活用为动词,意为“穿丧服”)②函梁君臣之首(函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着”) 2、名词后面带代词代词充当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 ②汝幸而偶我。

(和我结为配偶) 3、紧跟在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②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4、名词用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例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泅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5、名词用“而”连接,无论在“而”前“而”后,一概活用动词。 例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建墓) ②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养蚕,穿衣) c 文言文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言语训名词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现 象之一。

1、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有比喻修辞色彩。可译为“像……一要样” 例 ①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

(像狐狸一样依凭着,像老鼠一样趴伏着)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 2、表示动作行为的规格或对人的态度。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 例 ①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把他当作史长来侍奉) ②人皆得隶使之。(把他当作奴隶来使唤)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可译为“用……”,“按……”。 例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养着它) ②法该流。(按法律应判为流放)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方式,时间 例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②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用礼节) ③良岁更刀(每年) d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名词作动词用的使动用法 例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使相如居住在……)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肉) 2、名词作动词用的意动用法。

例 ①吾从而师之。(以他为老师) ②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门客对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