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民间风俗

详细一点,最好可以一条一条分开来讲.

比如说----

春节:……
元宵:……

  绍兴过年风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4
绍兴冬至习俗: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安昌腊月风情节:绍兴县安昌镇东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南靠柯桥,北部机而高速公路,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 水乡古镇。境内现存白洋新石器时代越族先民遗址。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今元896年,钱缪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目命其乡为安昌。现存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 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65家,是城区外市集之最。安昌明清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至今保存完好。粼粼河水,石板街路,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风貌古朴典雅,极具水乡特色,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绍兴都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

乌毡帽和秋帽:绍兴农民、渔民多戴乌毡帽,经过鲁迅的描述,几乎成了绍兴人的标志。这种帽,尖顶,圆边,前面摊边成“畚斗”形,有“冬挡风雪夏遮阳”的特殊功能。城市居民男的喜戴秋帽。它以绢纱为主料,考究的里层有细藤棚护衬。男小孩戴的秋帽则用“红滴子”。

大衫、马褂、笼裤、百间裙:男的从小就穿大衫马褂,成人以大衫为常服。加穿马褂则成“礼服”。马褂的料子大多为葛锦、官纱,颜色是黑的,俗称“玄色马褂”,是套在大衫外的半短罩衣。 笼裤是绍兴渔民和船民特有的服饰。裤脚管特别大,像灯笼一样;裤腰、裤身打“间”,多用蓝土布制成,厚实耐磨。妇女往往下身系“百间裙”,布料以蓝土布为主;官宦之家太太、小姐穿的“百间裙”,用料以绸缎为主,做工讲究,绣花滚边。

乌篷船、白篷船:绍兴平原到处都是江河湖泊,“出门就遇水,抬脚得用船。”乌篷船和乌毡帽一样,也是绍兴人的标志。乌篷脚划船是小船,主要用于载客,最多坐6人,中舱四人,船头、后艄各一人。白篷船是和乌篷船相对而言的。固有些船要在夜间航行,不宜乌篷,白篷比较显眼。如夜航船、檀船、戏班船等。夜航船是长途交通运输船,在夜间航行。

修桥铺路造凉亭: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出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场面。在乡间道路上,也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数以千计的石桥,也都系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功德的体现。
第2个回答  2013-07-14
绍兴是著名桥乡,又有许多生动隽永的桥谚。用数字历数城内的桥有:一大本桥,二凤仪桥(绍兴人二仪同音),三三脚桥,四螺狮桥(绍兴人四蜘同音),五鲤鱼桥(绍兴人五鱼同音),六福禄桥(绍兴人六禄同音),七哉山桥(颤与七谐音),八八字桥,九酒务桥(酒九谐音),十日晖桥(绍兴人十日同音)。这是绍兴人用方言与谐音关系,表达出对桥乡桥城的自豪心情。又如“绍兴城里九头门,十庙百庵八桥亭\“十里猢塘七尺庙,三山十堰什眼桥(甘眼桥又叫泅龙桥,长近百米,二十孔)\前句道出旧时绍兴城内建筑特色i后句概括鉴湖水乡的主要风光,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其中有许多系清以前的古桥。中国古代桥梁的所有造型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代表,故又有桥梁博物馆之称。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绍兴风情习俗,当然也在这一物质构建与文化象征的桥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许多朴厚而生动的桥俗。

捐资建桥,立碑记事。绍兴的桥大多由民间发起,群众集资建造而咸。一般由地方族长或乡绅根据多数人的意愿,开会组成桥会,聘请有经验者设计,然后等集材料,组成施工队,分设会计、庶务、监督等职。资金一般是自愿捐助,也由按田亩分担的。少数巨富也有浊资或合资承担,财力贫乏者也可以劳代资。如本世纪四十年代,诸暨建邵家埠桥,由四周乡村人发起,资金按田育公摊,凡出资者均发一灯笼(当时的主要照明用具〕,上印“邵家埠桥”四字,以资纪念。峰州长日兴侨俗 舀子钱铡继父业而遂其志。当桥成之时,钱判捧其父神位率队过忱乡人随行,其情甚庄。

桥建成后,一般均要立碑记事。记事有两种,一是在桥的建筑物上刻上年号时日下的还有匠人姓氏。二是在桥头立一石碑,刻上建桥原因、经过、捐资者及其捐助数额,以流芳永世。这种碑文有的出自文豪或有很高文学素养人之手,往往具有很高的吏料和文学价值。如陶望龄的稷渡东桥记及铭》、徐渭的愈史氏桥记》。诸暨县令刘光复的八篇桥记等。

修建桥梁时,一般均要择吉日良辰动上,还要祭土地菩萨,祭把奠仪丰盛,跪拜虔敬,有的要放炮仗,敲锣鼓,诸暨人还要放铣,气氛肃穆庄重而又热烈闹猛。

桥头立市,桥旁纳凉,桥是水乡的重要交通设施,故往往建在四方冲要之处。桥梁一旦建成,则远近人们便利往返。同时,舟揖船舶又多在桥旁停泊。这样,侨头就成为水运陆路的码头,于是开店设铺供人食宿,建屋造楼供人游乐,久而久之,渐渐成为街市、集镇。这些镇名也往往由桥名而来,如何桥、下方桥、谢家侨等。

绍兴人还喜欢桥旁聊天,夏日纳凉,因桥头来往人多,消息灵通。往往设有茶楼酒肆,品尝之际可以交流所见所闻,越谚“天上天下,不如大善桥下”,“游遍天下,不如东浦大木桥下”等等,就是这一现象的写照,这些桥头,行人如织。每当傍晚,特别是夏日,人们往往在桥上悉息,纳凉,谈及趣事伏闻,有的一把芭蕉扇,一壶浓茶,一恨烟管,或坐桥阶,或靠桥栏,享受习习凉风,藉此驱赶一大的疲倦。

建桥设亭、廊桥结合。绍兴许多桥多有桥头亭。有八角的:有四方的,构筑简朴大方,功用很多,可供行人熊息、避雨、躲风,或欣赏刻二桥成之时,钱判捧其父神位率队过忱乡子钱铡继父业而遂其志。圭人随行,其情甚庄。

碑记事。记事有两种,一是在桥的建筑物桥建成后,一般均要立下几性中一凰chwe止古一rtri dri1k凶L刻卜隼号时日庐的环有组合式桥梁,如在桥上设路亭、路廊,它不在桥外构建,而在桥上的一侧建造,既节约了桥旁的土地,又为过桥者提供歇脚的场所,增加了桥的承受力,还有一种是闸桥,下是水闸,上是通道,是桥与的组合,在绍兴城内,旧时还有一种过桥,又称过楼,是跨越河道上的水上民居,或庙字或戏台或商店。它连接两岸街道,行人可经过楼过河,在农村多是庙桥、水阁或戏台。另有一种梁桥与拱桥组合的桥。拱桥郡分下可供航船往返,梁桥较低或较窄,供小型渔船经过。此外,有一种堤梁组合桥,一旁是长堤与陆路接连,一旁则是十几孔的桥梁,既省建桥资金,又便于行人。车船在返和水流畅通。又有一种三接桥、五接侨,中间一个桥墩,从不同方向建起三座、五座桥,以解决多条河流文汇处的交通问过桥有忌讳,迎亲过三桥。在绍兴人中过桥有许多象征性的意义,又有过桥的习俗。出丧过桥时,丧家必在桥板上撤买路烧纸,或放炮仗,意思是请桥神放行,让亡魂顺利过桥。又有当桥下有船往返时,女人不能过桥,必待船过后方可行桥。结婚是人生大事,花轿迎亲,十分热闹。旧时绍兴城内新娘出嫁的花轿,都要有意从福禄桥,万安桥。如意桥这三座桥去抬一圈,以图吉利。

取桥名讲究吉祥。如太平桥、安宁桥、众安桥、广济桥、称心桥、永和桥:万福桥、进禄桥、万寿桥、长生桥、保善桥等等,无不表达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庙庵护桥,组合维修。建桥时除考虑便捷外,还考虑m占的护桥和维修。木少地方在桥旁建寺庙,将建桥所余的财产、田地作为庙产,日后维修由借侣承担。民国《新昌县志》记述该县的100多座桥,就有桥有的庙庵护桥。有的地方还设立桥会,由一村或一族负责修桥·重路廊,它不在桥外构建,而在桥上或桥娟合式桥梁加在桥上设路毫
第3个回答  2013-07-14
春节: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过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从虞舜兴起的。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舂年糕:每年过年时,是新年糕上市的时节,不少家庭有在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取“年年高”和“年高”长寿的吉祥意。从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开始,几乎家家都要舂年糕的。舂年糕其实就是手工做年糕的过程,主要的工具有木杵、臼、木蒸锅、印板,主要程序是打糕花、烧镬窠、打榔柱、、拔倒臼、搓糕团、印年糕……最后把年糕叠成整齐的一叠,整个舂年糕就完成了。期间,满屋飘香,笑声不断,其场面之热闹红火,让你难以忘记。

  扯白糖:扯白糖是绍兴旧俗中颇受欢迎的,据说起源于明朝年间。扯白糖需要相当的力气,一般扯糖的师傅舀一斗雪白的砂糖,倒进锅里,加热、搅拌,糖成了糖汁,糖汁被飞快地扯成长长的一条软白糖,粗大滚烫的糖条在师傅手里上下翻飞,自如得像是绕着毛线,最后切成小块,一嚼,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热热的,让你心头都暖暖的。

  裹粽子:绍兴素有吃粽子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裹粽子,特别是在端午和春节期间,吃粽子更是传统的习俗之一。传说粽子最早是因乡民于屈原投江后,唯恐江中鱼虾吃掉屈原身体,乃以竹叶包糯米饭掷入河中,想要使屈原身躯完整,后来所包的食物除糯米外,尚加入猪肉、花生、咸蛋等内馅,演变成现代的粽子。裹粽子多用箬叶,其手工精细,技巧娴熟,其式样多种多样,斧头形、三角形、圆筒形等,裹得越紧越有滋味。
第4个回答  2013-07-14
吃讲茶

旧时绍兴民间有茶店“吃讲茶”的习俗。这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社会、调解民事
纠纷的民间自发活动。
旧时绍兴的茶店,遍布城乡集镇的大街小巷。其中又有几爿规模较大、格局较高的,
如绍兴城区布业会馆里面的“适庐”,宝珠桥堍的“第一楼”等,吃讲茶的茶店,大都选
择在那里。
在旧社会里,老百姓最怕吃官司,他们知道“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
奥妙,所以,老百姓之间,一旦发生了纠纷,宁愿上茶店里去吃讲茶。
吃讲茶,总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邀集一帮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知情人士集合到某
一茶店里。旧时的茶店,既是老百姓喝茶、听说唱、谈天说地的娱乐、休憩场所,也是民
间议是非、判曲直、调解纠纷、息事宁人的去处。诸凡街坊、邻里、亲友之间发生房屋买
卖、租赁,田产出入瓜葛,水利灌溉权益,山林开发、砍伐以及婚姻、分家、析产等纠纷
时,多半按传统习俗到茶店里去解决。按规矩,待双方当事人邀集的“茶客”到齐后,“
茶博士”(服务员)就给每一“茶客”沏上一碗用上边有盖的焖碗盛泡的焖碗茶,给坐在
“马头桌”上的“调解主持人”泡上一壶上好“龙井”。接着,先由双方当事人当众陈述
事情的经过及各自所持的理由,并提出要求处理的意见。“茶客”们一要依据双方的陈述
,二要根据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的事实,各抒已见,进行分析、判断、评理,弄清谁是谁
非。既不能偏袒一方,也不能为之护短。
旧时绍兴茶店的一般格局,靠近店门口帐桌头的地方,总是安排有成双的一对桌子,
俗称“马头桌”,顾名思义,不无“马着是瞻”的涵义。所以,一般茶客是决不敢坐马头
桌的。有资格坐的,必是在当地辈分高、有声望、办事公道、受人尊敬、有一定威信和号
召力的地方知名人士。在吃讲茶时,他总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也就是当然的裁判长。
当“茶客”们发表各自的意见或提出处理办法的建议后,“裁判长”就在马头桌上综
合阐述个人的见解,当场拍板,判定谁是谁非,一槌定音,而“茶客”们则纷纷表态,拥
护裁决,说些诸如“某店王话咚就算数哉!”之类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得负责付清全部
“茶客”包括坐马头桌的主持人的茶资,相当于庭缴付诉讼费一般。事后按“裁判长”的
裁决执行,不得再生异议。一般来说,这种民间调解往往都会顺利执行生效。当然也难免
有横蛮之辈,当场不服裁决,甚至恶语伤人、大打出手的。但这种人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群
众公论,最终还得在吃第二次讲茶时认错服输,从而解决纠纷。这种“吃讲茶”是约定俗
成的地方规矩,公众舆论所系,往往能胜过官府判决,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绍兴吃讲茶这一习俗,源于何时,一时倒也无从查考。但据地方野史记载,创建于清
末的“第一楼”曾有因吃讲茶而大打出手的“案例”。流传的一般说法,认为和绍兴出师
爷有关。因为师爷回籍以后,往往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他们又多精通律法,所以吃讲茶
在明清两代乃至民间时期最为盛行,这也和“绍兴师爷”兴衰史相吻合。有人以为晚明以
后,官府在百姓中威信多有丧失,倒是民间调解应运而生的良机。看来此说也不无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