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866年

奥地利与匈牙利普鲁士当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普鲁士和奥地利有点像现在独联体之于俄罗斯和乌克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2
那一年停战
第2个回答  2013-07-12
普奥战争(又名七周战争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她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 (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 (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目录
[隐藏]

1 起因
2 双方盟友
3 战争经过
4 结果

4.1 战败一方的国家
4.2 中立的国家
5 其他
6 参考资料

起因[编辑]
几个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很多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他们在名义上统治德意志全境,而且拥有独立统治权,但又受外国势力帮助,尤其是法国。在19世纪崛起以前,普鲁士已经是欧洲的强国之一。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德意志邦国被并入组织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领导。这时,法国在德的影响力减弱,民族主义在德兴起,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萌芽。运动的支持者提出两种统一方法:把德意志全境统一,建立大德意志,包括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帝国;或是在普鲁士领导下,建立排除奥地利,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
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的首相。他马上策划统一运动,务求由普鲁士主宰小德意志。凭着普丹战争的胜利,俾斯麦引起德国人的民族意志。他借着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地的统治问题,诱发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奥地利与一些德意志邦国合作,以捍卫德意志邦联的名义,挑战普鲁士。(称为"Bundesexekution")
双方盟友[编辑]
大部分德意志邦国都支持奥地利,把普鲁士当作侵略者。它们包括: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汉诺威、黑森-卡塞尔、黑森-达姆施塔特及拿骚。故此,普鲁士及其盟友是与德意志邦联对敌。
一些北方的邦国支持普鲁士,包括奥尔登堡、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及不伦瑞克。此外,意大利与普鲁士结盟,希望夺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统一意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其他国家介入战争:因为克里米亚战争之失败,俄国与奥国关系欠佳;法国的拿破仑三世认为奥军会得胜,又想得到莱因河附近的领土因此并没有干预。
普奥战争的联盟

普鲁士王国 奥地利帝国 中立
意大利王国
梅克伦堡-什未林
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
奥尔登堡 安哈尔特
不伦瑞克
萨克森-阿尔滕堡
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
劳恩堡
利珀-代特莫尔德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
瓦尔代克-皮尔蒙特
不来梅
汉堡
吕贝克

巴伐利亚王国
汉诺威王国
萨克森王国
符腾堡王国
巴登大公国
黑森-达姆施塔特
拿骚
黑森-卡塞尔
萨克森-迈宁根
罗伊斯-格赖茨
绍姆堡-利珀
法兰克福自由市

林堡
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罗伊斯-施莱茨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

有争议的地区石勒苏益格
荷尔斯泰因

战争经过[编辑]
普奥之战是多年未见的大陆国家战争,动用了不少曾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派上用场的科技,包括以铁路帮助运兵及以电报维持长途通讯。普军的后装枪(breech-loading rifles)使用方便,士兵可以在找掩护时上膛;奥军用前装枪(muzzle-loading rifles),上膛时却没有掩护,实力显而易见。
主要战事发生在波希米亚。6月23日普军直抵Seidenberg至齐陶一线集结。6月26日普奥两军之间发生Hühnerwasser战役(Gefecht bei Hühnerwasser)。普军的参谋部总长老毛奇精心策划战阵,集中火力攻打奥地利。当奥军集中侵略西里西亚时,他就调军到萨克森和波西米亚,与早已在那里集结大军的普王威廉一世会合。7月3日,普军大举进攻,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又称萨多瓦会战)打败奥军。奥军人数有优势,死伤人员却是普军的七倍,皆因普军装备优良、战略得宜。奥军溃不成军,不久后被迫求和。
除了萨克森之外,其他邦国对战争的影响很有限。汉诺威的军队在6月27日的第二次巴特朗根萨尔察战役击败过普军,但不久遭到大军围困而投降。普军在美因河与巴伐利亚正面交锋,在纽伦堡和法兰克福战斗。巴州的维尔茨堡被普军围困,但一直到停战前仍未投降。
奥军对意军有较大的优势,在6月24日的库斯托札战役和7月20日利萨战役(利萨在今克罗地亚维斯)的海战上,都击败意军。加里波底组织义军 (Hunters of the Alps) ,在7月21日的Bezzecca战役击溃奥军,夺得部分特伦蒂诺,向特伦托进军。8月12日,普奥两国停战,意大利政府惟有与奥国议和。根据在10月12日签订的维也纳条约,奥地利把威尼斯割让予法国,由法国转交给意大利。
结果[编辑]

普奥战争之后的德意志形势。普鲁士(深蓝色)及其盟友(蓝色)的阵营和奥地利(红色)及其盟友(粉红色)的阵营。中立的国家以绿色表示,普鲁士战后得到的领土则以浅蓝色表示。
为了避免法国或俄国干预战争,俾斯麦劝谕威廉一世迅速跟奥地利议和,不急于求成。奥军接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停,跟普鲁士在8月23日签订布拉格条约 (1866年)。根据条约,德意志邦联正式解散;普鲁士兼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公国及法兰克福;奥地利永远不得干预德意志一切事务。由此,普鲁士能够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向统一德国的目标迈进。普鲁士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令她日后可以与奥国结盟——奥地利所惧怕的势力,反而是意大利人和斯拉夫人的民族统一主义。
战后,普鲁士主宰德意志事务。在普法战争时,普鲁士激起德意志民族主义,令南部的德意志邦国与她一起抗战。最后,普鲁士打败法国,普王威廉一世登基为德国皇帝。德意志帝国成立和统一运动的胜利,令新德国成为欧陆最强的大国。
战败一方的国家[编辑]
除了战争赔款之外,亦发生了以下的领土变更:

奥地利 – 将威尼提亚省割让给意大利,失去对原德意志邦联内成员国家的影响力。奥地利的战败是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一个危机;战后一年帝国就需要与匈牙利协议改为二元君主国奥匈帝国。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 成为普鲁士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汉诺威王国 – 被普鲁士合并,成为普鲁士的汉诺威省。
黑森-达姆施塔特 – 割让北部的部分领土予普鲁士。剩余地区北部的一半领土(上黑森)加入北德意志邦联。
拿骚、黑森-卡塞尔、法兰克福自由市 – 被普鲁士合并。与黑森-达姆施塔特所割让的领土一起合并为黑森-拿骚省。
萨克森王国、萨克森-迈宁根、罗伊斯-格赖茨、绍姆堡-利珀 – 没有被合并,但随后一年加入北德意志邦联。
中立的国家[编辑]
战争象征著德意志邦联的结束。在战争中维持中立的国家于布拉格条约签订后各有不同遭遇:

列支敦士登 – 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声称成为永远的中立国,但仍与奥地利有紧密的政治关系。在两次的世界大战中其中立性都受到尊重。
林堡及卢森堡-1867年签订的伦敦条约声明两国将成为荷兰王国的一部分。林堡后来成为荷兰的林堡省。卢森堡在其三个邻国(比利时、法国和普鲁士)之间保持了其独立和中立地位,但又重新参加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直至1919年同盟瓦解为止。
罗伊斯-施莱茨、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 – 加入北德意志邦联。
其他[编辑]
普奥战争中,普军的步枪首次使用了手动枪机,可从后方装填子弹;反观奥军当时的步枪为燧发枪,子弹要从枪口装填,而且燧石容易潮湿,射击时还要两列以上的队型一字排开,反应速度远不如普军士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