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朝代因为寒冷而导致灭亡,究竟会有多冷?

如题所述

如今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三九天”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的小伙伴们,棉衣棉裤那是必不可少,北方多数地区也都开始降雪了,气温低至零下。现在我们的冬天外出可以有羽绒服穿,屋里有暖气或空调。那么在古代的冬天,有没有像现在一样冷呢?

答案是有的,甚至比如今的冬天更冷,天气冷到变成了自然灾害,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明朝的灭亡,是许多原因综合起来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崇祯帝登基,本想有一番作为,拯救大明王朝,但无奈明朝已经问题太多,再加上崇祯个人领导决策问题,导致国家内忧外患,最终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大明王朝灭亡。

李自成起义,最终率军占领北京,这些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刚才说过,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温度骤降,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引起全国范围的大饥荒,之后就农民起义频发,李自成就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方。所以,明朝末年的这场自然灾害影响巨大。

下面就来给大家聊一聊明末这场百年一遇的严寒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场严寒被称之为明末的“小冰河期”,从明朝的中期开始,我国气温突然骤降,到1600年--1644年的时候,达到了气温最低点,这个时期也正是明朝末年的那段日子。之后冰河期又延续了几十年,期间也发生了朝代的更替。

“小冰河期”字面意思就是非常寒冷的时期,历史上发生过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下降,全球粮食减产,并引发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导致人口骤减。中国学者最早对明末小冰河期进行研究的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他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用了明末遗民谈迁的笔记《北游录》,谈迁在书中记载道:他在1653年(顺治十年)的6月(阳历大概7月底)从杭州出发,一路坐船北上到北京,大概在农历10月(阳历11月)到达天津,当时天津的已经非常寒冷了,所有运河都结冰了,谈迁只能改坐马车到北京。运河冰冻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才开始解冻,冰冻时间长达一百天天以上。在水电部水文研究所整理的我国1930-1949年,天津附近杨柳青站所做的运河冰冻记录来看,这期间运河平均每年冰冻时间只有56天。这足以看出明末小冰河期运河的冰冻时间要比正常时期多出很多。

古人在面对严寒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添衣物,或者适当运动、烤火取暧等。在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学会了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取暖和照明。到了春秋之后,取暖的方式又有了进步,出现了一种叫"燎炉"的工具,专门用来烧炭取暖。到了明朝,取暖的方式就更多了,这样看来,严寒对人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那么为何明朝还会遭受到小冰河期灾难性的打击呢?

关键问题就出现在严寒气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上,人在冷的时候可以烤火取暖,增添衣物,以此来抵御严寒,但农作物却不能,必然会受到重创。

在崇祯五年至十五年(1632年~1642年)期间,黄河流域曾发生了连续11年的大旱,这也是近几百年来黄河旱灾持续最长的一次,也是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崇祯四年,河南大旱;崇祯五年,山西大旱;崇祯十年,河北、山东大旱,这些自然灾害造成当地区禾苗尽枯,庄稼绝收。在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当时的米价一石已经涨到了一两银子,第二年更是飙升到3-5两。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明朝的内乱,还出现了外患。身处东北的女真族也受到了小冰河期的影响,游牧民族本身就是靠天吃饭,他们对抵御最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差。所以,他们也纷纷南下入侵中原地区,最终由满族建立的清朝取代了明朝。

综上所述,小冰河期对明朝的影响,更多的是带来了许多重大且持续性很长的自然灾害,同时明朝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了朝代的更迭。自然现象的异动通过生态链的传导,最终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一些自然灾害本身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做出尽可能全面的应对方式,做到有备无患,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后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